我校三位老师受邀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次届会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图片来源:人权研究院)

  西政网讯   日前,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举行。我校人权研究院朱颖教授、周力博士、尚海明博士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朱颖教授、尚海明博士在大会交互讨论环节作了题为“跨国公司与人权保障”“消除麻风病与反歧视”的视频发言,周力博士受邀参加了“美国非洲人和非洲后裔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国际视频研讨会。

朱颖教授发言 (图片来源:人权研究院)

  朱颖教授在人权理事会“人权与跨国公司和其他商业主体”议题的交互对话中,代表中国人权研究会做了“跨国公司与人权保障”的视频发言。他认为,目前法律体系在规制跨国公司的人权责任时面临着诸多挑战:跨国公司并非国际法上的义务主体,其母公司和子公司在国内法层面的责任分担也不甚明确。因此,强化跨国公司人权责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权法体系,促进国内法对国际人权标准的认可与转化,将跨国公司置于更广泛的法律控制之下。同时,还应该激励公民社会的发展、加强东道国与母国的合作,引入更具人文关怀的公司治理和规制理念。人权问题由来已久,商业行为也源远流长,但是人们开始关注二者的联系却是近来的事情。跨国公司作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环境、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理应承担起与此相称的社会责任,为保护人权作出慷慨努力。

尚海明博士发言 (图片来源:人权研究院)

  尚海明博士在人权理事会“消除对麻风病人及其家庭的歧视”议题的交互对话中做了视频发言。他认为,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旧有20余万麻风病登记患者。就中国而言,通过各方努力,麻风病患者从1949年的50万余人减少至3000余人,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都已基本消灭麻风病。在积极控制麻风病传播的同时,中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消除麻风病歧视宣传活动,消除对麻风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风病已成为一个可防可治的低度传染性普通疾病,但如何有效消除麻风歧视,让麻风康复者顺利回归社会,仍旧是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思考的难题。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委内瑞拉非政府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共同主办了关于美国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的视频研讨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德扎亚斯教授、吉迪恩奖获得者(Gideon Award)美国律师马克·伯顿先生、委内瑞拉非政府组织苏瑞思(Sures)主席鲁克蕾西亚女士、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边会通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做了全球直播,世界各地4000多人在线观看。我院周力博士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和交流。

周力博士发言 (图片来源:人权研究院)

  周力博士指出,在美国的体制和社会心理结构中,不仅存有白人至上主义,还存在优先考虑资本利益的根基。美国在抗疫决策上奉行的原则实际上是资本利益高于人民利益,资本利益最大化天然地与人的生命、生存和平等存在矛盾,这给美国的体制增添了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在美国的身份政治和资本政治的本质之下,美式民主已经呈现出一种区分人民的利益和政客的利益的二元民主,代议制民主已经难以代表人民的需要和诉求,在此之下所制定出的法律又常常是基于一种精巧的政治职业化操作来完成,以法律的形式平等掩盖了真正的矛盾。当代国际社会的这个目前看来还较为稳定的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上的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在本质上是由美国主导建立和维护的,美元、美军、美国高科技、美国盟友体系及美国掌控的国际法秩序,成为了全球化赖以维系和扩展的关键性基础。当美国的消耗型结构无法打破,掠夺性、竞争性的本质理念无法改变时,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出现,并给世界和平带来不确定性。

  据悉,此研讨会为中国在本届理事会期间举办的唯一一场边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网、环球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等进行了报道,新浪网、网易网等网站广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