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系列学术讲座之清华大学施天涛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

线上截图 (图片来源:高等研究院)

  西政网讯 为迎接我校70周年校庆,高等研究院邀请清华大学法学院施天涛教授于9月16日晚7点做客我校名家讲坛,作了题为“我国《民法典》处理民商关系的创新:关联式民商合一的尝试”的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形式。讲座由高等研究院院长侯东德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盛学军教授,民商法学院曹兴权教授、汪青松教授、赵吟副教授作为嘉宾出席。

  施天涛教授指出,我国《民法典》采取的民商合一的模式,既不同于“完全式的民商合一”,也不是“相对式的民商合一”,而是一种新的民商合一的模式。施天涛教授将其称之为“关联式民商合一”模式,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关联式民商合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同时适用于民商事领域;第二、在商事主体方面,民法典比较全面、系统的体现;第三、法律行为以及物权编、合同编等许多规定中,都有商事行为的体现。同时,施天涛教授认为,关联式民商合一也说明民法典对于商事关系的处理并不是系统、科学,存在对于商事关系关注的过度或不足的问题。对此,施天涛教授进行举例说明,深入浅出的指出民商不分、民法思维解决商法问题或者用商法思维解决民法问题都是不妥当的,既伤害了民事权利也伤害了商事权利,二者应当和而不同。最后,施天涛教授总结,看待民法和商法,不仅仅看到他们的共性,还需要看到他们的差异性。民法典虽然颁布了,但是我们关于民商关系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

  施天涛教授讲座结束后,曹兴权教授与汪青松教授分别就讲座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曹兴权教授指出,民法典对于民商关系的处理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逻辑,在系统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矫正。汪青松教授则分享了自己在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民法典为民商关系定了基调,但不意味着民商关系研究的结束,甚至可以说是新的开始;我们应当更多关注,在民法典的体系架构之下,未来在解决民法和商法的问题的时候,产生法律适用的难题。主持人侯东德教授表示了对民法典的制定与实施的肯定,也指出未来的民商关系的处理,司法裁判的落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

  讲座最后,施天涛教授表达了对西南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的祝福,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