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全国青年刑诉学者在线系列公开课第八讲顺利举办

西政网讯 (通讯员 张志攀)6月11日晚,由教育部刑事诉讼法课程虚拟教研室、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本科创新教学团队主办,北大法宝学堂、福建壶兰律师事务所协办的第二季“全国青年刑诉学者在线系列公开课”第八讲成功举办。本次线上讲座的主题为“刑事审前羁押的实证研究:一个初步的讨论”,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林喜芬教授主讲。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李训虎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魏化鹏副教授担任与谈嘉宾。本次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陈如超教授主持。

主讲环节:林喜芬教授(张志攀 摄)

林喜芬教授结合域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平性视角、程序性视角、生态性视角分别阐述被追诉人社会身份对审前羁押的影响、审前羁押对审判量刑的影响、羁押审查制度改革的改革梳理,并分享了刑事审前羁押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系列启示。

授课提纲 (张志攀 摄)

首先,林喜芬教授指出审前羁押直接关涉到被追诉人的基本权利,“暂时性”羁押影响犯罪嫌疑人家庭、工作及其他社会关系,羁押状态削弱了犯罪嫌疑人准备辩护的能力且影响法官的理性判断,加之犯罪嫌疑人在审前阶段权利救济手段有限,因此审前羁押程序正当化改革面临多种价值的冲突,而审前羁押程序正当化改革须建立在对影响羁押决策多重动因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林教授随后梳理了域外就被追诉人社会身份对审前羁押影响的相关研究,并运用统计学工具探讨本土语境下被追诉人社会身份对审前羁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犯罪记录、性别、年龄、学历以及职业等社会身份对被追诉人的审前羁押存在显著影响。

其次,林喜芬教授从程序性视角出发,分析审前羁押对审判量刑的影响。研究发现,强制措施的种类与时长、被追诉人的身份信息、前科与犯罪的严重程度、类型等因素与是否被判处缓刑存在密切关系,上述研究结果可从Danger to Society、Good Conduct、Access-To-Attorney、The Embedded Court等理论进行验证。另外,林教授从生态性视角梳理了羁押审查制度的改革。其指出,我国羁押制度改革以检察审查为核心,基于“权力架构”惯性与“权利话语”展开,沿固守格局、增量配设、科层内控以及边缘调整等逻辑进行。

最后,林喜芬教授指出既有实证研究的局限之处,强调须认真对待定性和定量研究。在定性研究层面,拓展研究视野,了解改革背后的基本诉求与规则建立、修改和模式修改的内在动因,并解释实践中司法人员的行动逻辑、操作惯性等。在定量研究层面,以统计学方法展示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司法决策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关关系存在与否的缘由、产生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逻辑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

与谈环节:李训虎教授张志攀 摄)

李训虎教授表示,本次讲座既有对以往改革的梳理,也有对现有研究的反思,受益匪浅。李教授指出,近年来审前羁押率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司法政策的结果,我国羁押制度没有从基本权利层面实现羁押理念的重塑,仍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陈教授结合域外“人质司法”现象,强调在轻罪时代、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广泛适用及大数据技术赋能刑事司法等背景下,须纠偏传统羁押理念,重新审视新形势下羁押目的等基本问题。

与谈环节:魏化鹏副教授张志攀 摄)

魏化鹏副教授指出审前羁押具有羁押候审与深挖线索的基本功能。前者保证被追诉人迅速到案以实现诉讼程序的快速审结,后者则利于案件证据的进一步收集。另外,魏教授强调,相关司法政策变化所带来的考核指标变化是近年来羁押率显著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背后的司法人员的思维惯性是影响未来审前羁押率的重要因素。

主持与总结:陈如超教授

陈如超教授表示,当前刑事诉讼法研究更偏向于规范研究,而实证研究也应当予以重视。在对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进行侦查时,依然需要依靠传统手段如羁押等获取证据,而对审前羁押进行实证研究能够有效发现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问题。实证研究的过程,也正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相互了解的过程,只有学者贴近实践、了解实务,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