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全国青年刑诉学者线上系列公开课开幕讲座成功举办

1.png

左卫民教授主讲  (来源: 法学院)

西政网讯  (通讯员 闫召华)5月4日下午,由教育部刑事诉讼法课程虚拟教研室、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本科创新教学团队主办,北大法宝学堂、福建壶兰律师事务所协办的第二季“全国青年刑诉学者在线系列公开课”开幕讲座成功举办。本次线上讲座围绕“刑事诉讼四十年:制度转型与学术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由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卫民主讲。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吴宏耀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潘金贵教授担任与谈嘉宾。开幕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孙长永主持。

在讲座中,左卫民教授将四十余年来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中立法、司法以及学术研究三方面的发展融为一体,总结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历程,围绕中国刑事诉讼的制度转型、学术发展、制度与学术的微妙互动以及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四个方面展开,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

2.png

内容讲解  (来源: 法学院)

讲座伊始,左卫民教授首先回顾1949年至1978年刑事诉讼制度的初创过程,指出这一阶段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建设及实践过程较为艰难曲折,而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开启了由“权力绝对型刑事诉讼制度”向“权力相对型刑事诉讼制度”的转型。1996年《刑事诉讼法》引入若干新型诉讼程序机制,是对“权力相对型刑事诉讼制度”构架的拓展。2012年《刑事诉讼法》凸显价值观的平衡与社会的参与,即价值观上体现多元主体间的妥协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兼容并蓄,立法过程从国家垄断转变为公众参与。2018年《刑事诉讼法》标志着刑事诉讼立法技术的转型,刑事诉讼正式迈向技术性立法的时代。

左卫民教授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指出伴随刑事诉讼制度的转型,中国刑事诉讼的学术研究可被划分为特点鲜明的若干阶段:在1949年至1978年间,“政法话语”绝对主导学术研究,此时理论研究多借助意识形态的的论证思路来说明和阐释制度的合理性;1979年至1995年间的刑事诉讼研究呈现新“政法话语”与“学术话语”共存且前者深刻影响后者的特点;1996年至2011年间,“学术话语”成为主流,在此期间研究方法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后,刑事诉讼话语体系朝着技术型方向发展,刑事诉讼理论研究也开始迈向一门专有的技艺。

3.png

内容讲解  (来源: 法学院)

左卫民教授强调,在制度与学术转型发展的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在1949年至1995年间,二者呈现“制度决定学术、学术服务制度”的特点,学术研究甘愿饰演“立法脚注”的角色。而在1996年至2022年期间,改革性是这一时期刑诉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审思立法的改革式学术话语成为主导,且学术研究的立场开始转向客观化、反思化,研究者对于应当如何实现法治有了更明确且更高的预期与要求。

就制度转型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左卫民教授认为学术既要服务制度,也要推动制度发展;制度既可以成为学术审视的对象,也可以推动学术的繁荣。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式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刑事诉讼学术研究应当做到:首先,打造中国特色刑事诉讼法治,构建中国自主的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体系;其次,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参照,探索诉讼体系发展;再次,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与涉外领域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总之,在学术研究上,研究者应当秉持“出世”与“入世”兼具的认识立场,而在具体的研究进路上,不仅要抽象把握刑诉程序,更应当真切感知动态司法程序的真实面相,生产出具有真正价值、符合现实所需的理论产品,并最终形成中国刑事诉讼的自主知识体系。

4.png

吴宏耀教授讲话  (来源: 法学院)

吴宏耀教授表示,左卫民教授运用精湛的语言展现了每个环节的核心观点,鞭辟入里的分析引人深思。学术研究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这种变化是学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微观的技术性研究有助于制度精细化打磨,但也应警惕过度的技术性研究忽视了宏观发展方向的研究,未来的学术研究应坚持两者并重。同时,吴宏耀教授针对本次讲座内容分享了三方面认识:一是在七十年的时间跨度上,刑事诉讼的制度发展与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面向未来应当树立乐观的法治主义精神;二是学术研究既要服务和反哺制度发展,又要探讨和制定制度发展的正当化评价标准;三是中国式刑事诉讼的现代化构建不仅需要技术化的“工匠”研究,更需要宏观或哲学层面的思考。

5.png

潘金贵教授讲话  (来源: 法学院)

潘金贵教授认为,刑事诉讼的四十年是程序从不规范到规范、制度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由“法制”走向“法治”的过程。中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四十年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构建的四十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起到奠基作用,1996年《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域外制度结合本土国情的立法改造,这种理念影响了后续修法。中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四十年是人权保障极大提升的四十年,人权保障理念得到不断强化。理论研究对立法、修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对话有助于引发立法者的思考、促进立法完善。

6.png

孙长永教授总结  (来源: 法学院)

孙长永教授总结时表示,左卫民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精准概括了刑事诉讼的制度、学术转型,并对制度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生动解读,最后围绕如何构建中国刑事诉讼的自主知识体系、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发表了高见。在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关系方面,孙长永教授指出,地方司法改革有时走在学术研究前面,如刑事合规、刑事辩护全覆盖等,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另外,也存在实践推动学术发展的情况,如“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促使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