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山教授来校开展讲座 畅谈数字政府法治底线

1.jpg

讲座现场(李洋 摄)

西政网讯(通讯员 梁西圣)3月28日,由西南政法大学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数字法学学术讲座在致理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以“数字政府的法治底线”为主题,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数字法学评论》主编马长山教授担任主讲人,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周祖成教授担当主持,周尚君教授、陆幸福教授、赵树坤教授、胡兴建教授、叶明教授、黄汇教授、黄家镇教授、冯子轩教授、马立群教授、杨天江副教授、郑志峰副教授、梁西圣副教授、杨文明博士等嘉宾参与交流,部分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周祖成对马长山应邀来校讲座表示诚挚欢迎,并向大家介绍马长山基本情况及其学术成就,对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及相关团队作了简要介绍。

主讲环节,马长山围绕“数字政府的法治底线”这一主题,开篇提出,数字政府通过技术赋能可能会摆脱对法治政府设定的框架和程序,造成技术逃逸,因此需要设定数字政府的法治底线,建设数字法治政府。马长山从现代政府的数字转型、数字政府的法治困境以及数字政府的底线支撑三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当下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参与人类知识生产领域,主体与客体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聚焦到公共领域,政府的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平台型政府逐渐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政府对公民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在促进各部门高效便捷运转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技术侵权问题。由于政府规则被技术改写,原有的权力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政府的技术化扩张可能形成数字牢笼,当公共算法出现错误时,公民也缺乏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

马长山指出,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的原有构架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出现失衡,亟需新的法治原则和正当程序来约束公权力,在数字化进程中确立数字法治原则、探索数字正当程序、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塑造数字公民品格、加强数据安全与信任保障以及坚守数字伦理等非常重要。

与谈环节,周尚君对数字时代政府的权力扩张与数字社会的宪法制度基础两方面相关内容进行阐释,并提出相关看法。陆幸福认为,伦理才是解决数字时代社会问题的关键,并探讨了“如何界定公共数据”相关问题。赵树坤以“知识霸权”为切入点,他提出,不受控制的技术可能会挤压市民社会的生存空间。胡兴建强调了通识教育对培养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的重要性。叶明呼吁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可以更加关注实践问题,并表达了自己对“技术向善”命题的质疑。

黄汇认为,对数字法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司法层面、部门法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站在场景式的、轮廓式的、宏观式的视角进行研究。黄家镇提出“法学可以从数字化、数据化、算法化三个维度为数字中国做一个再平衡”这一观点。冯子轩就数字技术对社会生产结构与人类认知模式的影响,提出数字技术将塑造新的主体构造与权力体系的观点。马立群谈到国家数字权力的正当性基础与体系化控制问题。郑志峰提出青年学者如何在数字时代高效产出高质量成果这一问题。梁西圣从“传统‘权力’与‘权利’二元界分的打破”与“数字公民权利”两个角度对马长山教授的观点进行回应。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观点,马长山认为,“数据”与“信息”二者的概念、属性以及分类不清再加上数据的场景化与流动属性,将会导致个人数据、企业数据以及公共数据的关系难以厘清。数字法学是横贯式的,可以直接在各个学科之间形成横向联系。未来的法学研究应该摒弃部门之分、立场之见,以问题为中心真正融入实践。

周祖成充分肯定了马长山此次讲座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他认为,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筑牢数字政府的法治基础非常重要,要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技术控制、伦理底线等方面协同发力,同时培养公民的数字能力和数字素养,强化公民的数字参与和数字监督,促进数字化均衡发展,在建构数字法治政府的同时,推进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该讲座持续三小时,与会专家学者对数字法治政府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共同呈现了一场有丰富学术内涵且高度互动的学术盛宴。

2.jpg

合影(李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