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论坛顺利召开

西政网讯 (记者 安鑫 通讯员 谭堾旭)2022年12月19日,“2022年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主办,重庆市亦格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协办。

“2022年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论坛”线上合影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主任张永和教授在开幕式中做了主旨发言。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十一章“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首次把国家安全作为报告的独立一部分作出全面系统阐述;强调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说明了国家安全已经提到了相当高度位置。他说,我们要深刻领会二十大报告有关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刻内涵,为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

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主任张永和教授做主旨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一、“地缘政治和非传统安全”单元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认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认知战是一种新的作战形式,作为又一个国际战争中的对抗领域,其有别于传统的物理域、信息域的作战,并从作战的主体、样式、手段、维度、目标、效果上对认知战进行了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力宇教授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对俄罗斯被暂停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进行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分享了他深度调研俄罗斯21个城市后归来的感受,用“三个低估”和“三个缺失”指出中国智库走出去走进去需要有更多的制度改革,也需要有全球运营的能力,有全球的人脉、全球的传播、全球的组织和配置,这样可以推动中国智库走得更远。

“地缘政治和非传统安全”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魏南枝研究员通过“被征服的欧洲”“两个欧洲的紧张关系”两部分内容表达了欧洲对于共同命运的焦虑,其受制于美国霸权全球化、民主赤字等多重因素,表现出来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在理想和理性的决定中不断的摇摆。

浙江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冲教授认为在美俄关系中,美国要削弱俄罗斯但不会让俄罗斯崩溃。基于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广袤的领土及悠久的历史,美俄关系之间的对抗还将长期持续。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马方教授指出当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面临重大安全风险,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入分析重大安全风险的成因;统筹安全与发展,积极开展海外利益安全治理。

昆仑策研究院彭胜玉研究员从十个方面讲到中国如何走稳大国前行之路,并用十六字表明其思路:一衰竭完美,二联俄激美,三捧印优美,四落欧升美。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穆冠宏指出在当前意识形态纷争加剧、矛盾冲突不断的情况下,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安全,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并从单极理论的新形态、国家应当如何应对等方面说明了单极论下的海外利益保护。

“地缘政治和非传统安全”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二、“自媒体传播和非传统安全”单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员从亲身经历出发,指出中国自媒体的发展经历了网络论坛、微博兴起、微信和短视频三个阶段。自媒体的兴起,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一个新的信息交流域传播中心。同时,自媒体也形成了一种奖赏机制,其造成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贺文萍研究员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抖音、微博、视频号等自媒体已经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些自媒体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对社会和国家安全发挥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均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港澳台与世界事务研究中心雷希颖研究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析了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自媒体“自”属性,提出了对于自媒体传播的管理模式以及评价指标须改变,同时需要有一个“自”力量,“自”力量是一个执着且真实的存在。

“自媒体传播和非传统安全”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文丹副教授指出社交媒体成为21世纪社会运动的基本工具,催生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形式;社会运动严重冲击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社交媒体加速社会运动中民粹主义的流行,增加社会运动的跨国安全风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郭淼研究员认为由算法渗透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强化个人的信息茧房和社群的圈群极化,造成网络信息场域内的信息失序,并给跨平台信息连接带来侵犯个人隐私的隐患,应从个人、平台、政府等多维度进行协同治理,强调数字人文精神在信息安全治理中的嵌入。

“自媒体传播和非传统安全”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三、“国际传播与非传统安全”单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认为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应将被动应对模式换成主动介入模式,处理好“说”和“做”的关系。

日本战略问题学者,前国会议员滨田和幸认为今天的安全不仅限于军事方面,而是扩展到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特别是,数据安全性在支持当今的商业和政府活动中变得极其重要。

斯里兰卡前海军部长兼外交部秘书贾亚纳思·科伦巴奇分享了国际传播与印度洋的非传统安全,表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于局势的把握非常友好,印度洋周边国家可以继续加强合作。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黎尔平教授认为自缅甸发生政变以来,缅甸国内网络一直受限,社交平台被暂时关停。目前,缅甸民众关切的重点是政治及局势,经济发展、疫情防控、民族和解等关切点已被抛诸脑后。预估此状态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直至缅甸国内局势明朗化。

“国际传播与非传统安全”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海潮副教授指出新媒体传播是塑造现阶段我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国内外形象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与“慢”、“内容”与“包装”、“线上”与“线下”等关系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大众参与度具有重要价值。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宋鲁郑研究员分析了自媒体的特性,以及其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并讨论应如何应对自媒体传播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国际传播与非传统安全”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四、“环喜马拉雅地区非传统安全评估”单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李希光指出喜马拉雅新叙事的目的就是要用环喜马拉雅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大团结叙事,取代西方二元对立的环喜马拉雅叙事。环喜马拉雅经济带的建设需要领导力,中国要把自己塑造成环喜马拉雅经济带,重塑亚洲文明国家的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成锡忠提出巴基斯坦因素是环喜马拉雅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之一,我们在巴基斯坦的投入巨大,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示范工程,因为不管在地区层面,还是在全球层面,巴基斯坦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

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吴喜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移民输出国逐渐转变为新的移民目的国和过境国,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加强边境防控措施,非法入境和非法居留在我国境内的外国非法移民有所减少,但仍存在较大的非法移民涌入和滞留的风险。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晶进副教授介绍了在印度和台湾非传统安全合作当中的动向,分析了动向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点未来展望。

“环喜马拉雅地区非传统安全评估”单元专家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书记倪春乐教授做了研讨会总结发言。他表示,专家们从不同的专业背景、视角、视域做的研究展示的成果,充分说明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研究成果的丰富性。第一,从发言的主题看,与会专家从政治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学科角度,做了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和成果交流。第二,从发言主题的内容看,与会专家既有对理论的探索,也有对实证研究成果的分享。第三,从视野来看,与会专家的发言既立足中国问题,又凸显了世界眼光。第四,从与会人员的情况看,既有权威学界的大咖领衔,又有诸多青年才俊的成果展示。第五,从会议的成果来看,既体现出了与会专家在非传统安全学术研究的共同体的意识,又展示了多领域交叉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书记倪春乐教授做闭幕发言  (图片来源:  人权研究院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近40名中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就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中有关非传统安全与地缘政治、自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问题进行提炼总结,为研究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提供了诸多路径,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