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大行动挺膺担当!西政师生热学热议全市教育大会精神

西政网讯   (记者   魏渝健)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之际,全市教育大会于11月19日召开。

西政全体师生密切关注大会,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会议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主动服务融入“两大定位”为导向,为重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展现西政担当、贡献西政力量。

640.png

大会现场   (图源:视觉重庆)

樊伟

党委书记

全市教育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分析问题,科学规划目标,系统部署工作,充分体现了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鲜明态度。大会系统阐明了“教育强市、遵循何在”这个根本问题,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科学回答了“教育强市、路在何方”这个重大问题,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指明了方向路径;着重强调了“教育强市、高校何为”这个紧迫问题,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赋予了高校使命。西南政法大学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及时开展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大学习行动、教育强市目标大落实行动、“双一流”建设大提速行动、教育综合改革大推进行动,以高质量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加快把学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大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新作为。

林维

党委副书记、校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全市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庆方案,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劲号角。面向未来,西南政法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坚持扎根重庆、服务全国、放眼世界,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锚定“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大学”目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教育强国,西政何为”,学校将紧贴国家战略需求,把学校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放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使命中去推进,充分发挥法学、新闻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等学科特色优势,以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科研、高标准学科建设、高水平教育开放、高效率教学治理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科技法治、超大城市治理、网络空间治理、涉外法治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西政力量。

颜飞

发展规划处处长

全市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这为我校的“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战略布局开展学科建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这是西南政法大学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领域所秉持的基本理念,也是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始终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学科发展体系,大力推进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先发优势,精心培育科技法学、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增长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时代政法学科集群,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新重庆建设贡献西政力量。

蒋亚娟

教务处处长

全市教育大会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系统地部署了今年教育强市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立意深远,目标明确。大会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凝聚共识,为重庆市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重庆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综合集成的系统观和重点突破的成效观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强化服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改革创新,只争朝夕,深入实践,勇于探索,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张震

科研处处长

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力量,西政科研应做足四个”新“的文章:一是,新思维,在稳住论文、项目、著作、智库、奖项等西政科研常规五件套的基础上,应该找新信息新机会新平台新合作,做足科研扩容学术增量;二是,新赛道,在传统法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富有西政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例如法学+国家安全形成全国第一的国家安全法学研究团队,再如法律+科技形成西政风格的科技法学研究团队等;三是,新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发展,在超大城市治理、智慧政法等新领域快速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进而由西政辐射全国;四是,新机制,如探索西政青年学生学人学术成长新机制,探索全要素全周期科研考核新机制等。

李莉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全市教育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全市教育战线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盛会。学生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学生有所呼,学校有所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引领全体学生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深入推进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在西政校园里全面落地,努力把蓝图、规划图转变为施工图、实景画,以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市建设贡献西政力量。

张力

民商法学院院长

在2024年11月19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袁家军书记提出要全力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样板、内陆地区教育开放合作范例”,这指引我们要把握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建设的新契机,总结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经验,推进教师与学生同步“出海”见“高原”登“高峰”。怀进鹏部长讲话时指出“强化服务这一导向,落实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要求我们在法学科研与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要时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两大定位”,加大法学领域民商法等基础学科与医事法等交叉学科建设的双向互补力度,进一步挖掘知识产权学科的科技法治赋能优势,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法学学科生长点。我们要力争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法学教育标志性改革成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作出西政贡献。

张良庆

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

刚刚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为在新征程上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袁家军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气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健全“十大育人”体系,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全面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喻少如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院长

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扎实推动立德树人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力量。作为西政教师,深刻认识到勇担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使命之光荣。我们要传承“穷学术之浩瀚,育时代之英才”的光荣传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更要做学生品德、思想、人格的塑造者,争做“西政大先生”。作为一线教学单位,我们要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气象,发挥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做强做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法治人才,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多西政智慧和力量。

周江

国际法学院院长

袁家军书记在11月19日的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力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对当前法学教育综合改革而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重要抓手之一,其对于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首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注重对涉外法治人才家国情怀的熏陶和养成;其次要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自觉站位,拓宽其国际视野;再次要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协同体系,整合教育、立法、司法、行政和外事等部门资源,并广纳社会各界的资源助力,实现全领域跨部门的共育机制;最后要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和要求,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梁坤

刑事侦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全市教育大会为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市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针。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等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应当积极探索适应这一趋势的新型教育模式。一方面,我们应当紧密关注科技革命的最新动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未来市场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当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紧密对接现代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通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促进高校及时回应产业发展所需,让学生更多地面向真实的产业环境开展学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

韩炜

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的阐释,是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引。教育强国之路,需要我们在洞察前沿科技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领会教育改革创新的本质基础上,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育人体系建设;需要我们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配置教学资源,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教育生态,让教育、科技、人才这三维要素统合发展;需要我们搭建具有专业知识、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品德塑造的师资队伍,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成为符合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兴人才。

陈刚

经济学院院长

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守正创新”,积极融入学校学科建设总体布局,确立了“做主流、显特色、谋交叉”的学科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在做强应用经济学科的基础上,突显学科“法经济学”研究特色,同时推动“经济安全”交叉学科建设。同时,学院人才培养要主动顺应和拥抱技术潮流和技术前沿,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相关课程和专业迭代升级,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商爱玲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气象。袁家军书记在全市教育大会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气象。作为思政课教师,深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倍感做好学生坚定信仰、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引路人的责任重大。接下来,我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历史的脉络中讲深、在理论的逻辑中讲透、在故事的呈现中讲活,让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将带动全院师生用好重庆红色资源和西南政法大学校本资源,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讲好红岩精神、讲好川渝英烈故事,讲好“西政人的家国情怀”,创建立德树人“矩形阵”,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使学生从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立场、挺膺担当。

周振超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全市教育大会强调,校园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容不得半点疏忽,必须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全力护航校园平安和学生健康成长,在加强党建统领完善教育安全治理体系上取得新成效。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积极防范化解教育系统风险隐患,在制度体系创设、“三防”全维推进、安全管理格局集成化、安全教育模式建构等层面持续向好,建设成效日益明显。落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需要以构建校园政治安全新格局保障教育新发展,建立“大防范为基础、防重点为支撑”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以“三重赋能”助推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科学统筹、协同共治、数智赋能”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李韧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袁家军书记和怀进鹏部长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更大作为。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专业素质和国际传播素质,立足新时代,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曹志建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

全市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充分体现了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出了向教育强市稳步迈进的集结令。作为外语学院的党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外语教育将进一步在对外开放、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贡献外语人的智慧与力量。

外语学院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聚焦“多语种+法律”的育人战略,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外语学院将主动担当作为,紧扣“国家所需、时代所趋、教育所能、外语所擅”,为国家培养既邃晓外语又精通法律的涉外法治人才。

朱昕

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全市教育大会上指出,以主动服务融入“两大定位”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教育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深刻领会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动教育服务科技、服务人才一体发展上迈上新台阶,为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伟大征程中明确目标定位。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主动在推进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中落实职责本位,突出继续教育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汇聚各方力量办好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等继续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积极培育针对行业顶尖人才、课程实务性强、培训结果运用转化好的各类项目,更好服务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法治建设,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简敏

民商法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

11月19日,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市委书记袁家军指出要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主动服务融入“两大定位”为导向,扎实推动立德树人成效、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我作为一名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将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引领力,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全面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大思政课”的融通。进一步发挥社会协同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矩阵建设,提高服务学生质量,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智慧和力量。

丁胜明

法学院教师

大会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的阐述,令我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和思想的塑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卓越,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上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会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深感这一目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今后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创新型的人才的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国家栋梁的关键所在。

伯雨鸿

2024年新进教师代表

作为高校新入职教师,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这一关键发展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三方面理念遵循。一是国家责任的初心与担当。紧跟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方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及因材施教三者并重。三是审时度势的发展与创新。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领域,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尹鹏旭

民商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通过此次全市教育大会,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本次全市教育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也为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指导。本次大会聚焦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了对人才的重视。我将深入学习大会精神,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简帮富

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全市教育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深刻领会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全力打造西部基础教育高地,推动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持续提高。基础教育是覆盖面最广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首先要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作为基层学校的支教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无比光荣。接下来,我将深刻领会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当好老师,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课堂,增强基础教育获得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阿斯穆姑丽·依马穆

人工智能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

全市教育大会的召开,让我深感鼓舞,深感重任在肩。袁家军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我将深入学习大会精神,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珍惜学习机会,提升素质能力,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西政之士,做好投身家乡建设的准备,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敬轩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幸作为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在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全方位培育下,我将努力成长为能够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我也要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与传播者,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