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会议在校举行

会议现场   (荆仁科   摄)

西政网讯 (记者 安鑫 通讯员 侍慧宇)7月15日,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会议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市政府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十五家市级部门,西南政法大学、内外资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代表等共计约五十人参加会议。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坚平、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分别为会议致辞。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坚平致辞(荆仁科   摄)

李坚平副主任介绍了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重庆市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和世行营商环境评估备选城市,紧扣市场主体急难愁盼,制定《关于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连续三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和专项政策文件500余个,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发展壮大。2019年至2021年,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累计超过154万户,年均增长18.7%。特别是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市1-6月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8.95万户,同比增加19.51%,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30万户,较去年底增长3.02%,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升温。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致辞(荆仁科   摄)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在致辞中表示,西南政法大学将联合企业、高校、协会商会等社会各界人士,以问题为导向,以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为目标,为我市加快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集智聚力,为重庆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加力。

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市级部门代表,相关企业家和有关专家分别作主旨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袁东明发言(荆仁科   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袁东明通过视频发言,他在肯定重庆营商环境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提出重庆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应该注重三个面向:要面向市场主体的需求,既要解决眼前的“急难愁盼”,也要解决企业面临的深层次难题;要面向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公平性、创新性,特别是要突出城市特色;要面向国际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对照新的标准,查漏补缺,助力重庆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赢在起跑线上。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发言  (荆仁科   摄)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在发言中提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困难越多,越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监管的职责所在、重心所在。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了系列改革举措,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发展,推动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降费减负效果明显,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雪丹发言  (荆仁科   摄)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雪丹在发言中说,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疫情多发肆虐,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优化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建设为全面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切实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信心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叶明教授发言  (荆仁科   摄)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叶明教授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建议,比如加强信用承诺、信用报告、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机制、信用修复等制度研究,完善“条例+配套”的制度体系。

签约仪式   (荆仁科   摄)

营商环境与社会信用研究院揭牌仪式  (荆仁科  摄)

会上还举行了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与西南政法大学共建营商环境与社会信用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署和揭牌仪式。营商环境与社会信用研究院将立足重庆、辐射成渝、面向全国,以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营商环境与社会信用研究,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强化与国家及先进省市高端智库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省级研究平台,为重庆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高水平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营商环境与社会信用研究院院长李燕  (荆仁科   摄)

营商环境与社会信用研究院院长李燕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广泛吸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各界专业人士意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G5D_0018-2.jpg

会议现场   (荆仁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