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来 ! 谱写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

111.jpg

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10月16日上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会议开幕后,西南政法大学全体师生密切关注,反响热烈,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今天,学校部分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聚焦“谱写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畅谈学习体会。

党委常委、副校长 岳彩申

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重要部署,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逐步形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道路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西南政法大学作为高等政法院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创新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革

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重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政法院校,必须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重任。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上下功夫,在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上下功夫,在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上下功夫,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法治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西政力量。

党委常委、副校长 唐力

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西政智慧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法治保障。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加强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西政智慧。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敖山

全面依法治国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单独一部分加以强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组织部门将切实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

一是领导干部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办学治校中要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形成“头雁效应”,提高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西政蔚然成风。

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 李燕

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质量法治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独立成章,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预示着法治中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包括教育工作法治化、科技工作法治化、文化工作法治化、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等等,势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各类法治人才,这对我们高校尤其是政法类院校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内涵十分丰富,关照教育领域现实和突出问题,实现教育工作法治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良法善治为目标,着力提升教育工作的制度供给、制度实施、制度监督与制度保障水平,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徐泉

学懂弄通“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时代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着法治思维,体现了法治精神,其浓郁的“法治味道”对法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极具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指导力。只有深入领会报告精神,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将党的创新理论切实贯彻到立德树人、办学治校工作的全过程,助力谱写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

一是明确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体要求。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着眼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将其作为指导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持续把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科研处处长、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尚君  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纲领。报告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漫长而艰辛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地开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领域改革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第一次以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维、价值立场、使命担当、方法路径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强而有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雨峰  教授

践行知识产权法治助推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知识产权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知识产权法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因此,要从助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出发,完善知识产权立法,践行知识产权法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将知识产权法治事业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知识产权法治,统筹好国内知识产权法治与全球治理的关系,健全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产权生态,既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又注重保护公共利益,构建响应及时、发展均衡的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院长 卢代富  教授

强化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使命担当 助推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无疑是我国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充满法治元素、贯穿法治思维、彰显法治精神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不但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个部分来部署法治建设,而且在其他部分中也有法治建设的总结和谋划。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法治人才培养本身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聚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成就这项伟业。不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法治素养能否养成,事关法治人才培养的成败,也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高低。作为担负着青年学生培养职能的高校尤其是政法院校,惟有牢固确立并切实践行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培养理念,造就国家各方面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方能不辱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校的使命。

法学院院长、国家毒品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梅传强  教授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中的各项事业,形成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院长、重庆市纪检监察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心主任 谭宗泽  教授

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出贡献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贯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根据“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作出我们的贡献。

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我们要紧紧抓住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战略机遇,在西部地区率先建设,提前规划,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将纪检监察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纪检监察人才培养高地、学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高端智库。

国际法学院院长、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君  教授

加快涉外法治工作布局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法治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涉外领域立法,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再一次表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坚定了发展信心、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人工智能法学院(应用法学院)院长、智能司法研究院院长陈亮  教授

坚持系统观念 推进我国人工智能立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强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涉外领域立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

人工智能立法无疑属于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之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的精神,我国人工智能立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在人工智能立法领域坚持系统观念,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将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处理好人工智能各要素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将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各要素所涉及的全部社会关系都纳入人工智能法的调整范围;三是处理好权利保护与创新激励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的适度平衡作为人工智能法律制度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