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2024年重庆市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微信图片_20240704101346.jpg

微信图片_20240704101350.jpg

会议现场(图源:重庆日报 华龙网)

西政网讯(记者 魏渝健)6月28日,2024年重庆市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推进会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召开。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蒋云芳主持。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推进重庆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工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带动我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全市21所高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参会。

西南政法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作交流汇报。市教委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就本年度全市学科建设情况作总结汇报。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燕,国家安全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安全学院院长马方教授,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李珮教授参加此次会议。会上,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燕就西南政法大学学科特色与优势进行交流汇报。

李燕副校长表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对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庆法治建设需求,主动调方向、优结构、固基础、创新兴、促交叉,构建了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法学传统二级学科升级转型。立足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积极推动纪检监察学、党内法规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拓展传统法学学科版图,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做出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努力拓展法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和法治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加快发展区域国别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科技法学等新兴学科,为凝聚中国法治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贡献西政力量。

李燕副校长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汇报交流了学校法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效: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德法兼修,构建形成全国最大规模、最具特色的法治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着眼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外利益保护、涉外争端解决等领域,打造了最具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着眼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了最具规模的西部基层法治人才培养高地;着眼于国家安全、数字经济、地方立法、人权保护等领域,打造了法学学科方向最为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法学学科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先后建成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4项,是全国政法院校唯一一所连续两年获该赛事一等奖的高校;学生在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世界人权模拟法庭大赛等行业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

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作为首要任务,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力打造大辞典、思想通史、全书等大部头系列丛书,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深入研究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与制度优势,形成《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三部曲”》丛书;研究成果《重新认识中华法系》入选“202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校团队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入选2023年“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文版)作为唯一英文译本收录于国际著名法律数据库 HeinOnline,助力中国法律文化的全球传播;编写《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等丛书。承担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的构成”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等国家级和相关部委项目立项数稳居全国前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突破。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人权研究院、东盟法治研究院、地方立法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在服务国家人权战略、建设“一带一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等方面贡献突出。立足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围绕法治建设重大规划、重点改革、重要举措等,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法律政策研究,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一带一路”法治建设,建成东盟国家法律查明服务数据库;探索陆海新通道商事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校企合作项目“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入选重庆市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23年典型案例;主持起草及参与起草人权白皮书近20部,推动“财产权”保护写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为国发声,传播我国人权发展成就,得到中央领导肯定;与重庆城投集团共建城市治理与发展智库,服务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教育联盟,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李燕副校长表示,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对标“双一流”建设遴选标准,着力构建党建统领工作机制,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着力强化一流学科核心指标建设,持续推动学科定点定向突破;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增强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