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丨众志成城 那些冲在一线的西政人

西政网讯   (记者   冯颖  郝晨宁  孙睿  聂隽熠)战“疫”无畏,向“疫”逆行。连日来,为坚决打赢中心城区疫情歼灭战,一大批西政人胸怀大局,积极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积极参与物资配送、核酸检测、卡点值守等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全力以赴打好打赢疫情歼灭战贡献西政之力。

不分彼此的“西政人”终究迎来最初的美好

WechatIMG5519.jpeg

离退休工作处干部程菁老师在沙坪坝校区参与志愿工作    (图源:离退休工作处)

11月的重庆,迎来了一场“抗疫战”,为切实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离退休工作处程菁老师第一时间参与到了沙坪坝校区疫情防控的志愿工作中。起初,居家隔离的她在线上统计着师生核酸检测的数据,随着沙坪坝校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志愿者人手不足,11月9日,程菁老师带着行李,返回沙坪坝校区,与女儿一起坚守在学校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的岗位上。

返校后,程菁老师主要负责组织校园住宅区的居民检测核酸和运送网购物资两项工作。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以来,她每天行走上万步,运送生活物资100袋左右,工作量最大时,程菁老师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结束一整天的志愿工作后,程菁老师的腰常常酸疼得弯不下去,手臂也酸软无力。热敷后涂上药膏,一觉醒来,程菁老师又往返住宅区和快递点,忙碌运送着网购物资。

程菁老师的女儿王雅竹是一名90后,在继续教育学院从事教务管理工作,先于程菁老师进入沙坪坝校区充实学生服务队伍。虽然“母女俩”同在沙坪坝校区,同住在一栋宿舍楼,但因为服务对象不同、时间安排不一样,并不能每天见面。偶尔碰面,两人也就挥挥手,打个招呼,然后转身各自忙碌。

“我和女儿都是西政人,作为西二代、西三代,共同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出力,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程菁老师表示,在疫情面前,女儿没有“宅”在家里,刷视频、玩游戏,而是请缨出战,同继续教育学院的同事一起,奔忙在学生宿舍一线,这让她特别欣慰。

程菁老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西政的离退休教职工,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是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完成日常工作后,程菁老师会抽时间给独居和生活不便的老同志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前几日,学校家属区有位90岁高龄的老同志突发高烧,血压也比正常值高出不少,程菁老师紧急联系了校医院的医生上门诊治,之后学校协调私家车陪送老人家到医院,一直忙到12点才回校,确保老师身体无碍后,程菁老师才放松下来。“特殊时期,西政人真的很团结,在工作任务面前,从来不分彼此。”虽然防疫工作辛苦,但程菁老师多次表示,身处一个靠谱和温暖的团队,大大增加了她的工作动力。

谈及家人,程菁老师深感惭愧,她对记者说,“我父母所在的楼栋因为有阳性病例,目前也处于管控状态,最近父母有到医院开药的需求,但因为我和女儿暂时都回不了家,也顾不上他们,只能请朋友们帮忙照顾,我心里很是愧疚。不过,父母表示理解,还鼓励我们做好志愿者,服务好大家。相信在同女儿、同事等所有‘西政人’的共同努下,一定会很快战胜疫情!”


志愿的坚守,温暖的环流

WechatIMG599.jpeg

刑事侦查学院彭邦万在社区为居民采集核酸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近日,通过亲属了解到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急缺核酸采样人员,考虑到自己具有医学背景,符合志愿者招募要求,我校刑事侦查学院的彭邦万老师再次主动报名奔赴疫情防控歼灭战的最前线。

彭邦万老师今年51岁,15年的党龄,日常从事司法鉴定及相关教学工作,目前已经第四次参加社区抗疫志愿工作。谈及主动参加志愿工作的原因时,彭邦万老师说,“爱国,需要落实到行动上。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帮助大家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

考虑到自己有教学任务在身,彭邦万老师及时与社区沟通协调,为自己争取到了相对灵活的志愿时间。据彭邦万老师介绍,自己所在的核酸采集点单日采样人数差异较大,最多可达600人左右,每次约4小时,有时需要做核酸的人员太多,就会延长工作时间,最长时,彭邦万老师持续工作了6小时。

“核酸采样是连续工作,中途不能休息,穿着严实的防护服也不方便上厕所,遇到待检人员太多时,可以说一分钟也不能停。”数小时、无休的核酸采样工作绝非易事,彭邦万老师也表示,工作结束时,手臂会出现酸痛的症状,但听到一句句亲切的致谢时,他会觉得自己的志愿工作充满意义。

在志愿服务期间如何平衡教学工作和志愿工作呢?彭邦万老师给出了坚定的回答:“如果网上的工作不是最急需,能服务就去服务!”谈及疫情结束后最想去做的事时,彭邦万老师心系工作:“我想尽快处理线下急迫的案件,处理法院判决所需的材料。”彭邦万老师表示,前后参与了四次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他渐渐发现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正能量越来越多,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理解,这些愈来愈好的趋向让彭邦万老师感触深刻。温暖的情愫由一线的志愿者传递到城市中的你我他,构成轻柔的环流。


战疫助力  师者担当

WechatIMG5520.jpeg

外语学院赵杰老师上门为居民做核酸    (图源:外语学院)

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外语学院他语种教研室党员教师赵杰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身社区防疫工作,用行动诠释着党员教师的担当。

“赵老师,今天有空来当志愿者吗?社区人手不够。”“好的,可以来。”11月以来,重庆中心城区疫情防控难度前所未有,各社区急缺志愿者。收到社区征集志愿者的消息后,有着丰富志愿者经验的赵杰老师没有多想就答应下来了。

每天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核酸检测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全程穿着防护服,这意味着他们要连续六个小时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甚至不能喝水。“我在吃早饭的时候就不喝牛奶不喝水,多吃一些鸡蛋、包子,一顿饭给吃饱。”采集核酸的任务给赵杰老师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些许不便,但乐观的赵杰老师显然已经摸索出来一些经验,从容应对着防疫志愿工作的困难。

17层楼,187个家庭的入户核酸检测,一趟下来,赵杰老师的防护面罩上早已铺满了一层雾水,脸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口罩勒痕。一整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家庭永远是赵杰老师的避风港。“丈夫很支持我参加志愿工作,家里的两个小孩都是他在照顾,这样我才能放心出去参加志愿服务。”

不过,即使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拥有母亲、教师、社区核酸检测志愿者等多重身份的赵杰老师也无法做到完全自如切换。“我每天出门前都要在电脑上登上自己的微信,让我家小孩儿能关注老师发的消息,准时上网课。但今天早上我走的时候实在是太匆忙了,忘记开电脑,导致他一上午什么都没有学到,这让我有点恼火。”对赵杰老师来说,体力上的消耗、让儿子错失上网课等等因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给她带来的小烦恼,她都可以克服,唯一让她感到焦虑的是,她担心随着封控范围的不断扩大,自己也面临被封控在家的风险,但近期核酸检测志愿者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她不能到岗核酸检测后,空缺的岗位能不能马上找到人来替代?

采访最后,赵杰老师真诚地说,“线下课堂的互动性更好,能拉近学生和老师彼此间的距离。特别想念校园里的学生们,期望疫情能早点退去,我能尽快回到课堂上为学生们上课。”


有你有我 就是西政最美丽的风景线

WechatIMG601.jpeg

左边为郑元峤老师    (图源:继续教育学院)

11月10上午,继续教育学院学历办的郑元峤老师瞒着家人,简单收拾了行李后,匆匆回到沙坪坝校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一线。截至目前,他先后承担了运送餐食、搬运物资、派送生活用品、录入核酸检测信息的工作,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保障学生生活需求的工作大都是些体力活,郑元峤老师和其他几名男老师主动承担起了抬送盒饭的工作,一箱盒饭大概有五十份至六十份,完成早中晚的日常保供工作,需要运送十余箱盒饭,三层楼的楼梯,郑元峤老师和其同事需要往返近二十次。16日下午,根据学校统一安排,郑元峤老师和志愿者们为学生加运了十余箱新鲜出炉的奶茶,当晚,熟睡中的郑元峤老师右手突发腱鞘炎,忍着疼痛待天亮简单就医之后,郑元峤老师又回到了岗位,骑着电动车一趟一趟往返于食堂和学生宿舍之间,为学生运送早饭。

“睡一觉就好了,没有什么疲惫是睡一觉解决不了的。”谈及防疫工作的劳累,郑元峤老师十分的乐观。他对记者说,相比平时,这段时间的工作量常常让他感觉体力透支,但想到身边有劲往一处使的同事,有懂得感恩的学生,这让他觉得身处西政大家庭里,十分温暖。特殊时期,他想对每位坚守岗位,携手抗疫的西政人说:“有你有我,就是西政最美丽的风景线!”

坚强乐观的郑元峤老师在核酸检测现场,也发挥着光热。考虑到平板相对于手机来说摄像头录入范围更宽、不易出错、且可直立放置在桌面上,避免长期手握手机引起手部酸痛的情况,郑元峤老师将自己的华为平板利用起来,代替手机录入师生们的核酸信息,闲置出的手机可以及时接听工作电话,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郑元峤老师将“小创意”分享给同事后,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郑元峤老师会抽空联系家人,向家人谈及学校的疫情防控形势和自己真切的想法,家人表示了理解并支持,除了叮嘱他照顾好身体,还不忘给郑老师加油打气,让他安心工作。郑元峤老师说,“家人想让自己平安,健康的私心可以理解,但自己是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应该冲锋在前,这一次也不例外,期待校园能重回安宁,自己能尽早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顿热腾腾的晚饭。”


身怀六甲   坚守“疫”线

WechatIMG602.jpeg

右边为卫薇老师    (图源:民商法学院)

她叫卫薇,是一位怀孕近四个月的准妈妈,同时也是民商法学院本科2021级的辅导员,疫情之下,她驻守学校,倾心守护着本科2021级的学生们。

450多位同学,分散在东西南北园的学生宿舍,走访宿舍、统计核酸报告、反馈隔离学生信息、猝不及防的突发状况……工作琐碎却又责任重大,起早贪黑已是卫薇老师工作常态。“我有一个工作习惯,哪怕是已经完成了的工作,我也要反复看几遍信息确认,生怕漏下哪项工作。”常有同事叮嘱她多注意休息,可卫薇老师总是笑着说“没事,还可以坚持。”转身,卫薇老师又投入到工作中,或参加工作会议,对疫情防控中的学生工作进行妥善安排,或走访宿舍、接听电话,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安抚紧张的情绪。得知学生确诊水痘,她马上咨询校医院注意事项;得知有学生需要校外就医,她马上联系专车,为学生安排就医。

她留心关照着每位同学的需求,想方设法给学生们最好的。疫情期间,卫薇老师组织班干部为班级学生过集体生日,准备了盲盒和定制祝福短信作为生日礼物,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此外,卫薇老师还牵头策划着学术讲座、手工制作大赛、迎新杯乒羽比赛、嗨跑团等系列活动。“这段时间,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想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过得更丰富一些。”

双向奔赴的爱意最是动人,让卫薇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学校的辛苦付出,学生们都看在眼里。当学生对卫薇老师表达了想要对老师们表示感谢时,卫薇老师带着本科2021级的学生策划了为在校教职工送奶茶传递爱意的活动。从致理楼到宿舍楼,从校门口到校园巴士乘车点,民商学子一一将亲手制作的奶茶送给了老师、宿管阿姨、巴士司机、保洁阿姨和安保人员……借着赠送奶茶的活动,卫薇老师给本科2021级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

“学院对我非常照顾,牛奶、水果、营养餐……学院处处都想着我,同事们也时时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自己。学院和同事的照顾深深温暖了我,我也必将用行动将爱意回馈给学生。”11月14日下午,住校工作一周后,处理完一天工作的卫薇老师点开了家人发来的视频,视频中的女儿没有哭闹,笑盈盈地对妈妈表达着爱意。看着活泼的女儿,对家人的思念涌上心头。卫薇老师环视着办公室,想到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推进工作,回家的日子才会更近一天。”调整好情绪后,卫薇老师将女儿的视频分享到了朋友圈,并配文,“带着对宝贝的思念,继续加油”。


以温暖之心待之 必将收获暖心幸福

WechatIMG5521.jpeg

李敏老师在沙坪坝校区为学生送餐    (图源:继续教育学院)

11月7日,对新入职的李敏老师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她刚到沙坪坝校区报道,正式成为了西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2级第二学位的辅导员。同日,沙坪坝校区疫情形势严峻,校园从严管理,李敏老师当即解锁了另一个新身份——沙坪坝校区疫情防控教师志愿者。

运送学生早中晚餐食,分装、派发生活和防疫物资,组织学生做核酸,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来不及熟悉学生和同事,李敏老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新岗位的职责。

虽然学生工作经验并不丰富,但李敏老师很快适应了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她深知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除了日常生活物资的保障,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也不容忽视。因此,她时刻关注着学生思想情况,为了避免遗漏学生的特殊需求,李敏老师坚持睡前复查与学生的微信和QQ聊天记录,细致查看同学们的朋友圈,时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并适时给予学生情绪疏导。

“后勤保障是特别需要体力的,学生宿舍一层楼有50多个房间,前期人力不足时,每位老师要负责派发三层楼的学生早中晚餐及其他生活物资,手里提着物资,爬楼特别费力,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脚软。”既要让学生吃饱,又要让他们吃好。截至目前,沙坪坝校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分批次给学生们派发了奶茶、水果、零食大礼包、爱心券等等生活物资,李敏老师和其同事日均派发量在600份左右,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所有志愿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李敏老师表示,组织的帮助,同事的鼓励以及同学们的暖心互动给予了她和同事莫大的动力。“当志愿者人手不足时,沙坪坝校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积极调整方案,增派人手,及时减轻了大家的工作量。遇到棘手问题而内心焦虑时,经验丰富的同事及时疏导,有效释放了我的工作压力。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在宿舍门口摆放干花、水果、贺卡等小礼品向老师致谢,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以温暖之心待之,必将收获暖心幸福!”

当被问到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时,李敏老师开心地说,“我想拥抱每一名同事,感谢所有领导、同事对一名新任辅导员的帮助,想拥抱我的每一位学生,感谢同学们的温暖话语,赋予了我坚持的力量,还想拥抱我的家人和我的2岁女儿,感谢家人对我说‘安心做好工作,家里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