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西政师生“新火益乡行”实践团走进石柱

image.png

7月10日至12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火益乡行”实践团的13名师生深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开展了为期3天的采访调研活动。

▲实践团成员正在听展馆工作人员讲解。

活动中,队员们累计拍摄数千张照片,串联起中益乡的红色记忆与振兴足迹,让更多人透过画面读懂“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在“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基地,泛黄的科研图纸、复原的简陋实验台,无声诉说着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攻坚故事。队员们随即展开采访,仔细聆听讲解,感受着老一辈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作出的贡献。重庆市脱贫攻坚历史陈列馆里,泛黄卷边的扶贫手册、从土坯房到新村落的对比照片,以及坪坝村脱贫印记馆的老农具、旧档案,串联起中益乡的奋斗史诗。这些珍贵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采访中,93岁的老党员马培清吸引了成员们的注意。自1974年入党以来,她见证了中益乡从“土坯房连成片”到“新村落美如画”的巨大变迁。实践团成员采访了马培清老人,听她讲述家乡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自己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故事。老人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盼,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

▲实践团成员在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队员们还走进中益乡黄精舒甘蜂蜜水制作基地,蹲点观察黄精种植的土壤培育、蜂蜜提炼的古法工艺,记录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细节。随后他们又转身为乡村主播,启动“青耘中国”助农直播。镜头里,既有黄精蜂蜜水的醇厚色泽特写,也有队员跟拍的农户采摘黄精、晾晒蜂蜜的鲜活场景,穿插分享的中益乡清晨、柿子坝故事等乡野见闻,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产品背后的乡土温度。

“这蜂蜜水带着山风的味道”“想带孩子去基地体验劳作”……直播评论区互动热烈,直接带动黄精蜂蜜水、脆桃等产品咨询量激增。队员汪雨涵表示:“直播不只是带货,更是用镜头让乡村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可。”

带队老师麦尔丹江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筋骨’、民生的‘温度’、文化的‘灵魂’。这群青年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能在乡土间扎下深根,结出硕果。”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专业为墨、热忱为砚,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