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司法应用调研座谈会成功召开

会议现场  (孙莹  摄)

合影  (孙莹  摄)

  西政网讯(通讯员张楚) 5月29日,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亮教授一行5人前往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情况,并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蒋浩,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江,立案一庭庭长、审委会委员计顺红,研究室主任、审委会委员张化冰,技术室主任王丹,研究室副主任、司改办主任陈优海,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应用法学院、中国仲裁学院)副院长、西南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学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光君,西南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学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副主任、人工智能法学学科秘书孙莹副教授,智能司法研究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开发工程师陈伟和张楚博士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蒋浩院长主持。

  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蒋浩院长和刘江副院长介绍了安顺法院系统的基本情况。据介绍,自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安顺中院受案数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法院系统秉持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构建多元纠纷化解大格局,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司法便民、司法为民、司法公正向纵深发展。同时,为解决“案多人少”的难题,安顺法院系统近年来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司法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现场与远程、网上与网下结合的诉讼服务新模式,在“智能立案、智能调解、智能审判、智能执行”的智慧法院体系建设方面初见成效,既方便了群众应诉,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审委会委员计顺红,研究室主任、审委会委员张化冰,技术室主任王丹,研究室副主任、司改办主任陈优海等也分别介绍了各具体领域的改革情况。据介绍,安顺中院近年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稳步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与诉讼服务深度融合,自立案庭与诉讼服务中心整合以后,司法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明显提升;为节约线下司法资源,安顺中院逐步建立健全纠纷在线解决机制,并从2017年开始整合法院司法大数据,司法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水平稳步提升,逐步实现了审判资源的优化组合,既提高了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也提升了法院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应用法学院、中国仲裁学院)陈亮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该学院是全国第一家明确以“应用法学”和“人工智能法学”命名的法学院,也是第一家从事仲裁学历教育的法学院,是智能司法研究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建有“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应用法学和人工智能法学2个法学二级学科,并以“智慧法治研究前沿、法律实务教育高地”为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安顺中院推进智能司法应用“格局宏大、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建设,已经拥有全国领先的案卷电子化、结构化分析处理系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结构化案卷资料,进入了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先进行业,为深度学习、智能裁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智能司法研究提供了学术“富矿”。陈亮副院长表示,希望与安顺中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合力打造智能司法的“安顺样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改革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积极力量。

  蒋浩院长指出,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近年来锐意进取,积极拓展学科建设新领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他强调,安顺中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便民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各个击破、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不断强化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深度和效能。在今后的司法改革中,安顺中院将以打造“三全三化智慧法院”为目标,积极稳妥地在案件流转全过程引入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及深度应用,深入推进庭审语音识别系统迭代升级,实现跨部门大数据办案,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法院审判、执行和管理工作全面提档升级。蒋浩院长也希望与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智慧法治基础理论问题、智能司法实践应用问题的系统研究,希望人工智能法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为智慧法院建设、智能执行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调研座谈会上双方还表示,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等一系列指示精神,推动双方真诚务实合作,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助力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助推西南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同时,双方就张光君副院长现场起草的《共建人工智能法学学科和全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行了商谈,达成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