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我校10个项目入选重庆市 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

喜讯.jpg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近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入选名单,我校10个项目入选,为历年最多。

据悉,重庆市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包括“红岩思政”精品项目、“红岩思政”原创文化精品、场馆育人优质资源、“红岩思政”育人名师等10个类别。学校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提前谋划、精心培育。经市教委组织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我校10个项目成功入选。

“红岩思政”精品项目

“红岩思政”精品项目:《个体-矩阵:“辅导员工作室”助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协同赋能与实践创新》(主持人:简敏)

该项目重点依托国家首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同舟简敏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路径,通过“5+1”的项目制,采用“1+N+X”运行路径,孵化了4个市级工作室和多个校级工作室,发起了“成渝经济双圈辅导员工作室矩阵”,签订了成渝区域高校首个辅导员工作室合作协议,构建了工作室“教学研”育人共同体模式,构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室“教学研”育人共同体模式。其中“教”即教书育人、育人育己;“学”即涵盖深学知识、细学方法;“研”即研究学生、问题调研,从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形式、方式和成效等方面实现共同育人,打造“三全育人”“五位一体”的辅导员队伍。跨级协同主要是从校级-市级-区域的三维空间联合,打造从个体到矩阵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骨干

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李莉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李莉深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二十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创新构建“大思政+国家安全教育”融合育人体系。2019 年,作为重庆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的具体负责人,创新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为宣讲团的萌芽壮大奠定良好基础;2024年,作为学工部负责人,立足学生工作主阵地,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意识形态、共青团等多个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取得了一批富有良好实效和推广价值的工作成果和典型经验。

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曹为

国家安全学院党委书记曹为长期从事国家安全教育和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聚焦打造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在制度体系、工作设计、内容形式、手段载体、方法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典型经验和育人实效。该项目立足教育强国的重大命题和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任务,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深耕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深化国家安全理论研究阐释、深入做好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等内容,以系统观念一体化推进“教学研宣”国家安全教育。

“红岩思政”育人名师

“红岩思政”育人名师:张伟莉

张伟莉同志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至今已24年。长期以来,她坚持将研究教学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探索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特别是在担任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期间,围绕“思想和思路、作风和作为、机制和制度”三组关系,重点以“从有想法到有办法”着墨,构建12345的工作模式,以建强支部为基础,以抓好教师为关键,以示范带动为突破,激活学院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党建统领学院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围绕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探索将红岩思政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的路径,形成红岩精神传播一体化方法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网络思政名师

高校网络思政名师:李韧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韧深度挖掘网络思想教育主要内容和要素,从对象主体、方式载体、资源环境等方面入手,创新协同培养体系,构建“1+4+N”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该项目针对新时代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善于利用网络表达与参与的特性,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院学科专业优势,紧扣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创新性、自主性、交互性特性,聚焦师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网络文化需求,聚合党支部、团支部、红色实践基地、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元主体力量,借助网络新媒体作为主要育人载体,通过四方联动与专业技能赋能,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的思政教育覆盖,形成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四度育人”的网络思政育人阵地。

高校辅导员择优资助项目

高校辅导员择优资助项目:丁柯尹

经济学院辅导员丁柯尹在十年辅导员生涯中,深入传承红岩精神,探索构建了“三维一体”思政育人体系,精心探索“理论引领、实践引航、协同共育”的全方位育人方法。2024年以来,主持创办的“红小正·正心正行”思想引领工作室入选学校第二批辅导员工作室,以重庆红色资源为底蕴,以西政法治教育为特色,创新开展“红岩精神进课堂”“法治精神育新人”“红色基因代代传”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成为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平台。该项目以大思政格局为背景,聚焦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内涵深化与育人路径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究党建引领团建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现实阻滞及协同机制,旨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

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肖朗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肖朗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集多种教学资源,创新大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育人效果,积极组织和参与传播优秀文化的论坛、讲坛、读书会和人文雅集等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该项目主要采取理论联系现实、实地考察、问卷调研、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突破思政课课堂空间的局限,转向构建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线下现实社会向线上虚拟社会延伸,从学段思政课向全学段思政课延伸,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理论成果完成相关调研报告,实践成果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新时代伟大变革、新重庆建设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新时代伟大变革、新重庆建设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西南政法大学“一二三课堂”贯通推进廉洁教育》(主持人:郑志峰)

该项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把清廉学校建设作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具体抓手,高站位谋划部署,高质量协同推进,把廉洁教育全面融入学校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确保廉洁建设各项要求在西政校园闭环落实。项目依托大学生讲习所、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青春倡廉宣讲团、“清廉•青年说”理论宣讲团、“爱廉说”宣讲团等全校26个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在宣讲中有机融入“廉洁”元素,每年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000余场次。

场馆育人优质资源

场馆育人优质资源:《红岩思政视域下“场馆群”育人的构建与实践》(主持人:商爱玲)

该项目充分发挥重庆的红色资源,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开发“一云三端”系统,集成场馆预约、课程学习、数据监测、在线互动、学习进度追踪、成绩评估等多元化功能,支持跨校区、跨场馆资源一键调度,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同时,嵌入AI智能推荐模块,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行为数据,自动匹配“红岩法治案例库”“红色新闻史”“革命精神传承”等特色内容,实现精准推送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提升学习效率和思政教育针对性。

“红岩思政”原创文化精品

“红岩思政”原创文化精品:《红律交响“创-演-传-育”一体化育人模式实践创新研究》(主持人:范杰)

该项目以红岩精神为核心,通过原创文化精品(音乐、舞台剧等)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构建了集原创歌曲创作、表演、宣传、育人多维一体的“举校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具有红岩精神、原创特点、思政育人的“创-演-传-育”一体化推进模式。作为这一模式的重要载体,西南政法大学合唱团积极挖掘革命精神的现代化涵义,贯彻“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创作导向,以点带面培育青年学生创新能力、厚植西政学子家国情怀,彰显西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使命担当。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已入选项目的支持,在项目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设计、内容形式拓展、手段载体丰富、方法路径创新等方面持续迭代升级,同时,不断深化细化实化新项目的培育举措,围绕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凝练特色、形成品牌,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