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张晋: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打磨锋芒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杨泓桢 李芸芊 沈爱宜  虞敬兴 刘全 王麒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寒假,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视频.png

采访视频画面

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戈壁深处,有这样一位检察人:他以七年时光丈量正义的温度,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将西南政法大学“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镌刻在每一份法律文书中;他跨越千里从法学“门外汉”成长为刑事执行检察业务骨干,用青春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他,就是西南政法大学2015级法律硕士,青海省西平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张晋,一名在雪域高原书写法治初心故事的西政人。

从“门外汉”到“检察尖兵”:西政沃土孕育法治信仰

“同学们,在西政读书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你们要勤奋、要努力,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稳扎稳打做学问!”2015年的一个秋日,当唐尧教授在研究生导师见面会上说出这句话时,台下那位非科班出身的山东汉子不会想到,这句话不仅影响着张晋三年的研究生校园生活,也成为他穿越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图腾。

图为2018年师门毕业合照,第一排右三为唐尧教授,第二排左三为张晋校友

在西南政法大学的三年求学时光里,张晋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意义非凡的蝶变。一个对法律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在这片充满法学底蕴的校园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法律人。

“西政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张晋说。毕业前夕,当学校号召学子投身西部建设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父母支持我去艰苦的地方,而西政的精神告诉我,法治的星火应在最需要光明的地方点燃。”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誓言,让张晋的人生坐标定格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戈壁。

七年坚守高原:以“缺氧不缺动力”守护公平正义

青海年平均气温-10℃,氧气浓度不及平原六成。初到高原时,张晋因缺氧彻夜难眠,甚至频繁流鼻血,这样的情况整整持续了两年多。那是高原给他的“入职礼”。

2019年,张晋通过法检考试,成功进入青海省西平地区人民检察院,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新篇章。西平地区人民检察院是唯一对全省监狱刑罚执行活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派出院,肩负着维护刑罚执行公平正义、保障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使命。

图为张晋校友于西平地区人民检察院期间下乡普法

工作期间,张晋先后被派驻到距离省会城市120公里的青海省门源监狱和800公里外的青海省柴达木监狱,两地一东一西,跨越青海广袤的土地。从金色门源到“兵城”格尔木,服刑人员减刑假释案件、控告申诉案件以及被监管人死亡案件等,这些旁人眼中的“琐碎”,在他心里都重于泰山。

2019年,张晋曾参与办理过一起狱内又犯罪案件,期间对该案的定性,监狱和检察机关存在不同认识,为顺利办结此案,他多次查阅资料,分析研判,及时向承办人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意见,依法作出判决。后来由于张晋出色的工作表现、扎实的法律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法治事业的热忱,他曾两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抽调参加监狱巡回检察工作。

图为张晋校友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抽调参加监狱巡回检察工作时所摄照片

2022年冬季,张晋再次被选派参加最高检对海南省美兰监狱的跨省交叉巡回检察工作,当海南的海风轻轻拂过胸前闪亮的检徽时,他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张晋将自己在高原地区积累的丰富检察经验带到了南海之滨,让“高原检察经验”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昆仑到天涯,他用脚步织就一张跨越高山大海的法治之网。

“法律监督不是挑刺,而是共同守护底线。”张晋这样定义自己的使命。他坦言也曾有过困惑、有过疲惫、有过质疑,但从未想过放弃,“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是每一个西政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每个西政人的脊梁。

“遗憾”与“值得”:在高原读懂成功的真谛

柴达木监狱距家800公里,张晋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驻守在此。提及家人,张晋坦言“遗憾”。在过往年岁里,婚姻被折叠成一张张往返车票。

图为张晋校友与妻子祁存娟生活片段

2020年那个飘着青稞酒香的婚礼后,张晋的每个周末都在青藏铁路线上循环往复——周五暮色中踏上西行的绿皮火车,周日星子初现时又要朝着戈壁返程。72小时的相聚被压缩成36小时的星夜奔赴,检票口闸机开合的声响,成了这对高原夫妻特有的时光刻度。但真正刺痛妻子心尖的,不是站台上无数次的背影,而是那个深冬的探访。

彼时,新派驻的监狱尚未分配住房,张晋的“卧室”竟是检察室里用档案柜隔出的方寸之地。当妻子推开检察室大门时,铁架床像搁浅在检察室的孤舟,生锈的钢丝网勒进薄如蝉翼的棉垫,褪色毛毯下蜷缩的身影与案头成山的卷宗构成残酷对比。

“到底是怎样的使命,值得肩负这些‘遗憾’。”高原的风裹挟着砂砾击打窗棂,张晋摩挲着案卷上泛黄的笔录,眼底泛起波澜。张晋深知,作为一名法律人,他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而这份使命让他不得不舍弃一些陪伴家人的时光。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窗外的星空陷入沉思,他也不是没有调回西宁市区工作的机会。然而,每当他想起那些需要法律帮助的服刑人员,想起自己肩负的职责,他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告诉自己: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七年的高原生活,让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挑战:辗转的夜晚、艰苦的环境、复杂的案件、无尽的压力,每一次的挫折都像是一次对心灵的考验。“成功不是世俗定义的光鲜,而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他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眼神坚定。七年间,他在高原读懂了成功的真谛,“这里需要法律人,就像高原需要格桑花。”

西政精神薪火相传:从“梦开始的地方”到“信仰的灯塔”

西政是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张晋不仅学到了扎实的法学知识,更收获了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他常说,西政的岁月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那些在校园里度过的日子,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在高原的戈壁滩上,在偏远的监狱里,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张晋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西政人的使命。

张晋说,每当办案遇到阻力,唐尧教授“踏实做事”的叮嘱就会在耳边回响;每当想家时,母校“心系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便支撑他继续前行。在张晋堆满案卷的办公桌上,毓秀湖的粼粼波光永远定格在相框里,与之辉映的是一份鎏金封面的聘书——西南政法大学校外导师的殊荣。

图为张晋校友“校外导师”聘书

他摩挲着聘书上凸起的校徽纹路,眼底泛起当年的湖光,“若有机会再站上毓秀讲坛,我想做师弟师妹们的燃灯者——就像当年‘中国大法官讲坛’那束照亮我法律信仰的星光。”

校友寄语:让青春在祖国需要处绽放

采访尾声,张晋为师弟师妹写下寄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愿你们耐住寂寞、守住初心,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打磨锋芒,终有一日扶摇直上!”

图为张晋校友在海南省美兰监狱跨省交叉巡回检察工作

张晋是西政育人成果的缩影。西政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鼓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法治建设,让“博学笃行”的校训在边疆落地生根。七载风雪,这个山东汉子把人生最美的年华酿成了高原的月光。

结 语

从长江之滨到青藏之巅,从青涩学子到检察尖兵,张晋用行动诠释着何为“法的温度”,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温度,用初心点亮高寒之地的正义之光。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法律人最浪漫的誓言——将公平正义书写在祖国每一寸土地上。

他的故事,是西南政法大学“厚德重法”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行”的铿锵答卷。正如他所言:“西政值得!这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