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大讲堂2025年第1讲成功举办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黎小宇)6月19日下午,由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刑事司法大讲堂系列讲座2025年第1讲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法律如何因应科技”,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左卫民教授主讲。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昌盛教授、艾明教授担任与谈嘉宾。本次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闫召华教授主持。

主讲环节

左卫民教授的讲座聚焦于法律如何因应科技的问题,强调在科技尤其数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作为社会发展变迁的反映,其与科技的关系早已深嵌于时代并密切相关,因而有必要对法律与科技的关系及其变迁、法律因应科技发展的模式及问题等进行研讨和反思。

左卫民教授首先阐述了法律如何因应科技的时代背景,认为正在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算法主导性、数据依赖性、跨界渗透性的信息科技对传统法律体系带来多维冲击。左卫民教授就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指出,一方面我们应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中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也应以数字思维和数字技术提高法治效率、赋能法治效果,用数字技术推动法治方式变革、塑造数字正义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化应用的不断加深,法律与科技之间从各自发展、相互疏离逐步走向相互关联与影响的状态。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法律对于科技的态度往往是被动、有限和结果导向的,但随着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日益显著,法律对科技的因应也随之加强。总体而言,法律对科技的规制有两种取向:限制型与促进型,其中促进型功能逐渐彰显。

接着,左卫民教授深入分析了法律因应科技发展的当代模式及问题,并将法律因应科技发展的模式类型化为控制式的积极规制型与保障式的有限回应型,同时指出不同国家对两种模式的态度与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可能采取不同类型,或者采取混合类型。法律对科技应用越来越频繁的规制尤其是混合型规制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在我国,以国家安全风险防范为首要考量并兼顾数字经济发展与个人权利保障,同时支持和鼓励新兴科技产业发展。针对法律因应科技发展的问题,左卫民教授认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应是科技的应用而非科技本身,应采取“促进型规制”的立场,同时法律也应跟随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中法律对科技的相对把握能力,左卫民教授主张法律对科技应采取适度的干预主义态度。法律对科技以及科技应用需要秉持谦抑立场,不应过早、过多干涉科技应用,更不宜轻易介入科学研究本身。未来更为稳妥的选择是根据具体情形,在规制与规范科技发展时,用审慎、稳健、有限的混合型法律与科技关系模式来应对科技推动型社会的科技应用。

与谈环节

李昌盛教授对左卫民教授的演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讲授内容前沿且信息丰富,从类型学、历史发展、中外比较以及立法动态等多个维度对法律与科技的关系进行了立体化、全景式的剖析,使听众对该主题有了深入了解。李昌盛教授接着分享了自己对法律与科技关系的思考,认为核心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是科技在法律中的应用,二是法律如何规制科技及其应用过程,法律人主要研究后者,即在科技应用到社会生活和法律实践中时,如何进行合理规制,以保障技术恰当应用并避免滥用带来的风险。李昌盛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处于多种时代的融合,法律规制中存在的许多传统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如手机搜查活动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定位等,同时,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认可的原则在中国法律中有所缺失,这使得在谈及科技在法律中的应用和规制时,存在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错位的问题,即基础性法律制度供给不足,而新科技、新技术的控制稍显超前。

艾明教授高度赞扬了左卫民教授的学术研究方法,认为从复杂现象中提炼理论、进行类型化分析并构建清晰的逻辑主线,对于研究相关主题至关重要。科技发展不断对法律理论提出挑战,艾明教授以美国卡朋特案和德国自动数据分析案为例,阐述科技如何促使法律理论更新,以应对持续监控、自动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在中国法律实践中,对科技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关注尚显不足,相关研究仍停留在数据收集合规性层面。这要求法律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时更新理论,以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最后,艾明教授认为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应超越传统议题,积极关注法律与科技融合的新领域,并利用语言优势和技术工具,拓展国际视野,提出独到见解,为法律与科技融合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诸如“在技术工具、法律规范与人际关系的分析框架下,应如何处理人与机器、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法律对科技的后置干预是否影响干预的有效性”“科技影响法律的边界及风险防范”等问题。左卫民教授逐都一一给予了耐心的解答。

最后,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闫召华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认为左卫民教授的讲座系统剖析了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模式及其时代因应,展现了左卫民教授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前沿的实践洞察力,横跨法律与科技的研究视野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丰富的学术思想盛宴。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与启迪,闫召华教授呼吁青年学人能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积极借鉴左卫民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断探索、拓展法律科技领域的研究边界。本次讲座为科学引导、积极构建新时代的科技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