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杨辉:于川野向上生长,归田间扎根育穗

西政网讯 (记者 谭玉娇 通讯员 韦婷 刘鑫莹 罗力铖 肖晗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1.jpg

奉节县通往巫山县的盘山路,迤逦刻画在雾气深居的嶙峋崖壁间,右侧是落差数百米的深谷,左侧是犬牙交错的石灰岩山体,恰如苏轼《巫山》中所述:“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经一段颠簸蜿蜒至庙宇镇,稍有豁然开朗之感,再穿过会车极难的乡间窄道,方抵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派驻水磨村第一书记杨辉所工作的地点。

“因庙宇镇紧邻奉节县,驻村期间,我常走这条挂壁盘山路往返于驻地和高铁站,”杨辉笑着说,“路又陡又弯,每次都颠得肠胃翻江倒海。”可如今,杨辉带着庙宇镇的各种农产品,顺着这些蜿蜒的山路抵达全国各地。眼下,奉建高速正建,建成通车后,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将大幅改善渝鄂交界山区交通条件,助力乡村振兴。

2.png

庙宇镇至奉节县的挂壁盘山路

向下扎根:从农村孩子到驻村书记的初心与使命

山路漫漫,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艰险之途,还是杨辉一路从艰苦环境中野蛮生长的隐喻。

杨辉至今走过的35载岁月里,有27年是与农村息息相关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她是地地道道的“农三代”。“毫不谦虚地说,在喂猪、养鸭、收稻子等传统农活上,我和我哥都称得上是父母的得力干将和左膀右臂,”杨辉说,“生在农村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学会了吃苦耐劳,也懂得了感恩知足。”日复一日,杨辉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供家中三个孩子读书,压力颇大。所幸村中曾走出一位大学教授,常返乡探亲寻祖,听闻老家有个很会读书的小妹,便不断给予关照。送干净衣物、提供助学金……这位亲戚的帮助给了杨辉极大鼓励,也给年幼的她播种下一颗公益的萌芽。“雪中送炭的感觉很重要,我们这里出了一个大学教授,我觉得我也可以,我要朝着她的目标前行,她就像我的灯塔一样。”

19岁前,杨辉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像小草一样野蛮生长,借得一盏微光勤学奋进,直到一张西南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她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2009年,杨辉进入大学,她仍是“被光照亮的前行者”——凭着自身优异的成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为她提供了学费支持,她还一边在课外勤工俭学,争取覆盖每月的生活费,减轻父母负担。

3.png

杨辉部分荣誉证书

2010年,她开始利用自身争取到的奖助学金参与西部支教事业,用脚去感触祖国西部大地的褶皱。

第一站是甘肃省古浪县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乡村小学,她在窗户破洞的教室里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共读着被沙粒磨毛的课本。“支教团需要挨家挨户进行走访,风沙弥漫,回到驻地后,脸上和头发里面全是沙子。因当地严重缺水,为厉行节俭之风,我们能坚持十几天不洗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发现了一位优秀的小女孩,家境的困顿练就了她自强的心态。“她和小时候的我很像,懂事得让人心疼。支教回来后,我开始用自己的奖学金,给她买一些过冬衣物、文具或者赠送一套牛津外语启蒙书,有时也汇一点钱,不多,100元或者200元,就像当初自己在农村求学时被资助温暖一般,虽力量微薄,但贵在长久。”

杨辉还去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学校的黑板裂缝里仍嵌着1920年大地震的集体记忆,她听着孩子们用稚嗓背诵的课文声穿透土坯教室;又北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小学,藏族学生朗读的英语单词与牦牛铃铛声在晨雾中交织;再南下贵州苗岭腹地、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区……从沙漠到草原,跨过汉、藏、回、苗、彝不同民族聚集区,学生时期的杨辉在不同经纬度的课堂上见证着星星之火的传承:当年古浪县的那个小女孩,在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爱下,一路从腾格里沙漠边的农村小学考到省会兰州的重点中学,如今已成长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优秀研究生,她接过了公益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怀揣梦想并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志愿者,以己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农村孩子。

4.jpg

5.png

6.png

杨辉支教场景

凭借突出的公益表现,杨辉先后被评为重庆市2013届“优秀毕业生”、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重庆市第三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及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一路书写着公益之诗的杨辉,迎来了毕业。由于专业学的是外语,毕业后,她如愿成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一名外事干部,用自身萤火之光,奋力讲述着中国故事重庆文旅新篇章。

然而,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呼唤始终在她心中反复拉扯。2023年,当组织部门号召青年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时,杨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农村是我的根所在、情所系,我得回去。”正如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最终,在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单位领导的关心鼓励下,杨辉毅然选择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带着母亲和孩子,共同奔赴祖国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地,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干诠释初心,认真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7.jpg

市文化旅游委帮扶集团2023年轮换驻乡驻村干部启程赴巫山(右8)

8.jpg

杨辉与其子女在水磨村合影

向上生长:从国际舞台到田间地头的破局与创新

驻村一年多,杨辉的办公桌上摆着很多“宝贝”:巫山脆李干、龙骨坡大米……这些凝结着峡江水土的物产既是“乡村振兴密码”,也是她连接国际与乡村的桥梁。

身为一名文旅外事工作者,杨辉一直在探求“外事”与“农村”如何挂钩。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为全球解决农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以,外事结合农村,应该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如今,深谙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她,已从一名“高大上”的“国际文旅推介官”,转变为接地气的“乡村好物推荐官”。

2024年11月,杨辉带着巫山县庙宇镇党政企业代表团亮相2024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希腊、尼泊尔、泰国等10余个国家(地区)的境外旅游主管部门、驻华使领馆、旅行商等400余名代表齐聚山城重庆。展台上,巫山脆李、巫山恋橙、巫山烤鱼、秋月梨、高山大闸蟹、金稻粮源有机大米……丰富优质的农副特产吸引了海内外嘉宾及展商驻足观看并洽谈。大家纷纷表示:“都知道巫山是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没承想在巫山这座大山大河环抱的城市里竟隐藏着庙宇这样一块肥沃的盆地,物产丰饶,风味飘香,有机会一定要去庙宇看看!”在杨辉“娘家单位”提供的平台上,庙宇镇企业代表团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国际展会。此外,杨辉还借由春节等契机,把“巫山好物”变作“外事好礼”,将脆李果酒、巫山恋橙等特产寄往外国驻渝蓉总领馆。这也成为乡村振兴国际化表达的有益探索。

9.png

10.png

杨辉带领巫山县庙宇镇党政企业代表团亮相2024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

拔节育穗:驻村攻坚中的西政力量

“母校是毕业生最温暖的底色和奋斗的底气,自驻村到岗以来,我始终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西政一直在身后。”杨辉说道。毕业多年来,她始终铭记“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这十六个大字,让我们知道西政人,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初到水磨村,杨辉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小孩年龄尚小,杨辉是带着小孩和老人三代驻村。然而,陌生的环境让幼儿充满了不安与抗拒,孩子每夜的哭喊揪扯着她的心。村民们眼里的期待藏着太多诉求,而有限的资金总追不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孩子哄入睡后,她常在深夜的灯下反复翻看着民情日记,面对“群众期待高、资金配套少、土地协调难”等矛盾,她时常为找不到驻村帮扶工作的有效“突破口”而心急沮丧,总担心驻村日子过得“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

不甘困于现状的杨辉,选择了迎难而上,主动破局。向下扎根,是唯一的答案。清晨,她跟着村干部踏遍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虚心求教水磨村的现状与症结;傍晚,她守在村部等待晚归的村民拉家常,揣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面对哭闹黏人的孩子,她没有退缩,索性带着孩子一起去家访。她倾听着村民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而孩子也在村里找到了玩伴,甚至会把村民爷爷塞给他的李子,再塞进妈妈嘴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最好的“破冰船”,村民心头的戒备渐渐松动,对这位年轻的“杨书记”多了一份掏心窝子的亲近。家庭是她最坚实的后盾,母亲默默分担照顾孩子的重担,电话那头丈夫的坚定鼓舞,让她得以心无旁骛地扎进水磨村的土壤。她逐渐领悟,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保持历史耐心,“谋定而后动,致广大而尽精微”,才能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1.png

杨辉作为第一书记讲党课杨辉

12.png

13.png

关爱留守老人

心定了,根也就深深扎下了。杨辉不再是水磨村的“过客”。她花一整天把油垢厚重的厨房擦得锃亮,“烟火气有了,厨房就活了,日子也开始变得热气腾腾!”遇到年迈或行动不便的村民,她主动帮忙背油菜秆、推坏在半路的电瓶车、扯西瓜地里的杂草……这些细微的善意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干群关系。村民们用最直白的乡音回应:“勒个妹儿蛮好!”看到杨辉走在路上,会热情招呼:“天气热,杨书记来坐我的摩托上街!”信任的桥梁,就在这一点一滴的躬身实践中悄然架起。

14_副本.png

杨辉帮村民推坏在半路的车

15.jpg

杨辉在水磨村劳作杨辉

16.jpg

17.jpg

与村民聊天

根深方能叶茂,向上生长的力量随之迸发。她敏锐地将“西政智慧”融入水磨村的振兴实践。7月脆李丰收,杨辉迅速行动:一方面邀请母校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三下乡”服务队入村,拍摄多语种宣传短片,向世界发出“作客巫山、共享好李”的邀请;另一方面积极对接西政校友创立的公益性电商平台“风雅常青藤”,面向国内高校联盟精准推销巫山脆李,以消费帮扶激活产业兴旺。她的“西政力量”远不止于此:为夯实“平安巫山”基础,她邀请西政学子入镇设立“法律问诊”服务点,并联合村支两委积极推广“村民积分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她心牵乡村未来,为西政校友和贫困学子搭建“一对一”爱心资助桥梁;她情系留守老人,为因病致贫家庭争取金平法学教育基金会帮扶资金。西政精神,在她链接资源、破解难题的实干中熠熠生辉。

18.png

西政校友会开展消费帮扶活动

19.png

20.png

西政学生来庙宇镇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法律问诊”和留守儿童外语启蒙

“最难的工作莫过于思想工作。”杨辉深有感触地说,“只要群众思想积极向上,具备自立自强的意愿,后续工作的开展就会顺畅许多。”她认为,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发展亟须党员带头,以扭转部分村民存在的“等靠要”心态。

与学校、机关党支部不同,农村党员干部的主战场就在田间地头。每逢汛期、旱季,水磨村的党员干部便轮班值守、巡查险情。“汛期我们会分批次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杨辉介绍道,“田坎损毁、漏水都不是小事,必须做好预警,全力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农民群众一个电话、一声求助,杨辉和村干部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21.jpg

杨辉率领水磨村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真正的考验往往是突然到来的,一个脆李丰收季恰逢雨季连绵,脆李淋雨极易开裂,品质尽毁。村民焦急地找到村里:“收购商的大卡车已到村口,但堆放李子的露天院坝没有雨棚!”眼看着成筐的脆李暴露在雨幕中,一旦淋雨开裂,一年的辛劳将付诸东流。这无疑是关乎村民生计的燃眉之急。杨辉闻讯,与村支书火速赶到现场。缺什么补什么!紧急协调,搭建雨棚!争分夺秒间,一个临时的防雨购销平台迅速搭建起来,解了群众的“心头火”。事后,杨辉感慨:“村里的工作看似琐碎,却件件关乎村民生计。能解决的立刻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向上级反馈。这就是‘既要接地气,也要接天线’。作为市里派来的第一书记,要善于整合资源,争取各方支持,切实为村民所用。”

22.png

杨辉进行地质灾害巡查

23.png

杨辉进行森林防火宣讲

从初来时的迷惘外事工作者,到村民口中亲切能干“杨书记”;从工作无从下手,到资源如活水般注入村庄,杨辉在水磨村的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而如今的水磨村,路宽了,路灯亮了,笑声也多了。村民们提起她,总会亲切地说:“那是咱村的‘自家人’。”

“建议师弟师妹们多到基层来看看,不然写出来的论文和调研报告,都是没有灵魂的,是扎不住根的。”分享完诸多回忆后,杨辉回神望着前来调研的母校学生说道。作为一名重庆市优秀毕业生,她始终记得毕业典礼的那个夏日——自己的父母第一次来到女儿就读多年的学校,坐在母校特设的“荣誉父母C位看台”上,明白了“大学原来长这样”。从本硕求学到基层驻村,西政见证了杨辉一路上的成长,“作为西政人,我一直觉得很亲切、很骄傲。”

24.png

杨辉参加毕业典礼(右二)

25.png

杨辉在水磨村

暮色渐沉,远处奉建高速工地的灯光穿透山雾,与零星的农家灯火遥相呼应,山风掠过层叠的脆李树梢,沙沙声里仿佛能听见新的种子又将在春天破土的声音,恰似当年毕业典礼上被拨动的流苏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