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胡兴凤:乡愁与法槌,一个基层法官的十四年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黄靖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寒假,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截图.png

采访视频截图

“法律是门慢功夫,别急着追求‘大案要案’,把每份笔录做扎实,把每份证据链理清楚,时间会给你答案。”西南政法大学2010届校友胡兴凤,向寻访的师弟师妹们介绍了她从一名基层法院书记员成长为审判员的人生历程。2006年的盛夏,胡兴凤怀揣着对法学的喜爱,从重庆市荣昌区来到西南政法大学求学。如今,她身披庄重的法袍,足迹遍布吴家镇的田间地头,是基层企业主口中的“解纷专家”,是农民工工资专户里的“数字守护者”,更是百姓口中的暖心法官。

从城市到乡土:一份初心不忘的承诺

胡兴凤的家乡在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的一个村落。“我们家并不富裕,共有三个孩子,我排行老二。那时生活很拮据,全家五口挤在土坯房里,腊肉要留到除夕才能切下一小条。但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表示支持的。考上大学那年,父母毫不犹豫拿出多年积蓄给我当学费,让我别担心家里,好好读书改变命运。”胡兴凤回忆道。童年时,胡兴凤看到过乡亲们因法律意识淡薄而陷入纠纷的无奈:土地界限不清引发邻里争吵、借贷无据导致亲情破裂……这些场景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懂法律,或许能帮他们少走些弯路。

2025年 胡兴凤在重庆市荣昌区高新区人民法庭审阅案卷

2006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胡兴凤目标明确,为了通过司法考试,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复习笔记上密密麻麻贴着自制便签:土地承包法、相邻关系条款……“要把乡亲们常遇的问题吃透。”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胡兴凤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2023年 胡兴凤走进重庆市荣昌区荣隆镇初级中学开展法治课堂

到了毕业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胡兴凤并未彷徨,她心里早就认定了两个关键词“回到家乡”和“扎根基层”。村里“飞”出去的法学生,怎么又落回了乡野田间?有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但挡不住胡兴凤反哺家乡的一颗真心。谁说大学生就要留在城市?乡村一样大有可为,回归乡土的鸟儿甚至飞得更高。她说:“我学法律,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乡村,而是为了带着本领回来帮助乡亲们解决问题。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回到家乡、深入基层,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

2022年 胡兴凤走进重庆市荣昌高新区实验小学开展普法宣讲

从学堂到田间:一场温暖人心的跋涉

2013年,胡兴凤初到荣昌县人民法院吴家人民法庭。目之所及是简陋的旁听席、陈旧的硬板凳、落后的庭审设备……艰苦的条件并未让胡兴凤退缩,她说:“条件艰苦一样可以办案,案件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寻访队员问道:“师姐,处理乡镇案件的难点是什么呢?”胡兴凤回答道:“镇上的案子多是邻里之间的‘小事’,你与当事人只讲法理的东西,他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得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量事情,这样的裁判结果才能让人信服。法院的判决书不仅要盖公章,更要盖人心的章。”

2021年 胡兴凤收到居民送的调解锦旗

“小案”不“小办”是胡兴凤在基层法院深耕十余年的办案原则,她始终坚信,法官的卷宗里不能只有法条,更要有泥土的厚重与人情的温度。让胡兴凤记忆深刻的一个案件是邻里纠纷案,原被告双方是两兄弟,因院墙边的土地归属争执数年,三次对簿公堂。法庭上,一方情绪激动地说道:“胡法官,我们坚决不愿意和解,这块地铁定是我们家的!”另一方也不甘示弱,立马反驳:“胡说!明明就是我们的,凭什么让给他!”面对这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紧张局面,胡兴凤深知,简单的判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她带着卷宗多次走访现场,弄清楚不愿意和解的原因、双方的地理位置在哪、土地到底该归谁所有。抽丝剥茧中,真相浮出水面——表面是土地纠纷,实则是妯娌多年积怨的爆发。胡兴凤转换思路,将法庭搬到村委会,特邀村中长老、乡贤代表组成“和事团”,结合当事人需求,提出“互换用地+签订协议”的方案,以司法确认书固定调解成果,让一纸协议既载明权利义务,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一位当事人感慨:“胡法官比我们自家人还懂这块地!”

2019年 胡兴凤组织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

2020年的“扶梯摔倒案”也让胡兴凤印象深刻。下雨天当事人乘坐扶梯摔倒,将商场经营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法官,您可得为我做主啊!我在商场坐扶梯摔得这么惨,商场必须得给我个说法,赔偿我的损失!”面对原告的控诉,胡兴凤神色平静,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专注与执着。她深知,每一个案件都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谜题,只有深入调查,才能找到真相。经过多天监控调查、实地走访、多方询问,胡兴凤发现经营者一方已经张贴“雨天路滑,乘坐扶梯要紧握扶手,请勿大步行走”的醒目提示。而原告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在扶梯上双手环抱于胸前,大步向下行走,导致重心不稳,在扶梯上摔倒。因此,在原告控诉商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致其摔伤时,胡兴凤用法律人的清醒与温度,在民意激荡处写下公平正义的答案,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胡兴凤表示:“司法不能因同情弱者的本能偏离事实。法官办案要彰显司法裁判价值取向。”根据本案制作的裁判文书,在2021年重庆市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从背包到车载:一次便民法庭的尝试

“过去背着国徽翻山越岭,现在车载便民法庭就能装下整个审判庭。”胡兴凤向我们介绍道,“乡镇里面留守老人很多,腿脚不方便,以前去乡镇开庭就是法官背着包,带上横幅、法徽、法槌、录像机器、座牌等设备,走路去开庭。现在有了车载便民法庭,能直接开到群众家门口,就地宣判释法。”村民感叹:“原来不出村也能打官司。”车载便民法庭不仅可以进行案件审判,还可以开展以法明理的普法宣讲活动。把车子开进村中,多功能数字显示屏上滚动播放法治宣传视频和文字,法官“零距离”以案释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温度的司法服务。

2018年 胡兴凤到村民家里开展审判工作

2023年 胡兴凤乘“车载便民法庭”到乡镇办案

“法治智能化不是冰冷的科技跃进,而是让每个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触摸到正义的温度。”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看待司法智能化发展时,胡兴凤始终坚持:“AI是工具,法官才是执剑人。”法庭引入AI辅助生成裁判文书、类案推送系统,会让法官的审案效率提高,但司法活动必然包含价值判断,审理案件需要以事实认定为基础,在认定之上还必须进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只能辅助司法审判,无法替代法官角色。胡兴凤也想对在校的师弟师妹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经验的温度在于人心,这或许就是西政人面对科技浪潮时,该有的清醒与坚守。”

天平两端皆热土:一份来自家庭的支持

胡兴凤表示,在派出法庭的8年间,她审结了2000余件案子,这些积累让她在面对复杂纠纷时游刃有余。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做了不一定马上有结果,但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成功的希望。

当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时,胡兴凤是这样回答的:“工作最忙的时候,利用好白天的时间审案,到乡镇去调查,与当事人沟通。晚上就阅读案卷材料、查阅资料,太晚就直接住在法庭。”她表示,自己大部分情况下能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特别忙的时候,也很感激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有时候周末加班,孩子也想要自己陪伴,她就会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当裁判员,需要花时间去查明事实,才能给出一个公正的判决。”

2013年 胡兴凤在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法院吴家人民法庭任职

结 语

从西政毓秀湖畔到荣昌田间地头,胡兴凤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温度,用初心守护正义的底线。作为西政学子,她选择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用14年的时间诠释何为“初心如磐”,将“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融入每一次庭审、每一份判决。她说:“学法初心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回到家乡是为了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在荣昌这片热土上,她不仅是法律的践行者,更是法治精神的播种者。从田间调解到法庭审判,从民生小事到社会治理,她用坚守与担当诠释了一名有温度、有厚度、“接地气”的基层法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