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耿反反:此心安处是吾乡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徐大志 陈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寒假,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耿反反.jpg

西部视频图.png

采访视频图片

初见:风沙刻就的“边疆容颜”

喀什机场外,干燥的冷风迎面扑来,鼻腔里瞬间灌满西域特有的粗粝感。我们组建的西部校友寻访小队一行人在机场大厅外来回踱步,正在为联系司机去麦盖提县而焦急等待。耿反反校友连续提供了五个电话,并用一条条微信语音提醒注意事项。两小时后,我们终于坐上了一名维吾尔族司机的车,车内循环播放着维吾尔族音乐,悠扬的旋律与异域的陌生感揉进车内每一寸空气。沿着喀麦公路行进,车轮碾过望不到边的柏油路面,风裹挟着沙砾击打车窗,发出细密的沙沙声,像无数双粗糙的手在摩挲玻璃。

麦盖提县境塔克拉玛干沙漠

麦盖提县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是全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城,地理学家称之为“刀郎文化发源地”的沙漠孤岛。我们到达县城时,已是傍晚时分,可太阳仍像正午般明亮,黄沙埋过城墙根,胡杨伫立在道路两旁,这便是麦盖提的初印象。

麦盖提县城

“路上辛苦了!”初见耿反反,她的脸颊泛着高原特有的红晕,口音已经带了一点“边疆味”,笑容中透着朴实与热情。她递给我们一袋当地的红枣,说道:“麦盖提的太阳晒的,甜得很。”微蹙的眉峰、黝黑的皮肤,眼角微微有几道细纹,像是大漠风沙赠予的“年轮”。她的脸上独特的“地方特色”,仿佛这片土地的风沙与阳光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肌肤与神情中。

选择:青春之约的“默默坚守”

耿反反出生在山西泽州一个普通家庭,2015年成为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现人工智能法学院)研究生。毕业之际,同龄人大多在“大城市追梦”与“回家乡发展”中做出选择,而她怀揣着对西部的憧憬与好奇,与同学约定一起建设西部、共赴新疆。回忆起那时的自己,耿反反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耿反反现工作地:麦盖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从高楼林立的重庆到黄沙漫天的麦盖提,从一名法学生转变为边疆工作者,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理上的重塑。“落差感是具象的。”她回忆道。初到喀什封闭式培训期间,认知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与政策,真正来到县城、深入乡镇后,才知道这里没有玻璃幕墙折射的霓虹,只有土坯房檐下的纱帘印着风沙。干燥的气候比想象中更艰难,鼻腔出血、咽喉发炎成了融入当地水土的第一关。日复一日,风沙在她眼角刻下细纹的同时,也让初入职场的她明白,“成长的第一步,是直面真实的苦涩。”

与丈夫的相知相守,是这片土地的意外馈赠。作为同一批内招生干部,两人从工作上的伙伴,成为恋人、夫妻。说起他们的恋爱经历,她淡淡地微笑。没有风花雪月,也谈不上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工作上的相扶相持,深夜办公室外默默的等候。如今儿女绕膝,家人的支持成为她扎根边疆的重要动力。在麦盖提的日子里,她与家人相伴,与风沙共处,用七年的默默坚守,把青春的约定转化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信条。“风沙教会我们生存的法则——独木易折,唯根系相连,才能在沙漠里站成胡杨的模样。”

破局:适应环境的“胡杨哲学”

耿反反来到麦盖提县的第一个岗位是麦盖提镇人民政府,半年后,到麦盖提镇和平社区基层锻炼。她回忆起在和平社区走访时的情景,神情多了一丝柔和。“我们去入户走访时,他们都会特别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并拿出水果、干果、点心、烤包子来招待我们。”

在和平社区狭窄的巷道里,年逾花甲的阿谋(化名)成为耿反反最揪心的记忆。她记得第一次见到阿谋时,老人正佝偻着身子坐在土炕上抹泪。丈夫去世后,子女各自陷入生活的泥潭:大儿子长期在外打工,儿媳拒绝她探望孙子,离异的女儿独自拉扯孩子,腿脚不便的阿谋只能守着空荡荡的院子发愁。“在这里,政策更像是缝补生活的针。”耿反反辗转联系阿谋的儿子,反复沟通后终于争取到每月一次的探孙机会,又对接多方资源,为阿谋的离异女儿对接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的日程表上,始终标着阿谋家的门牌号,每月探望的鸡蛋水果,逢年过节的面和油,即便忙碌时赶不及,电话里的问候也从未缺席。在社区工作中,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她帮助18户居民找到了就业岗位,解决了23户居民的工资拖欠问题,前前后后累计为200余户居民解决了各类难题。“当我们的服务得到居民的认可和信任时,心里还是很知足的。”她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着满足的光芒。

耿反反慰问当地居民

在社区工作一年后,因为法学生的身份,她被借调到麦盖提县纪委监委,两年后又调任麦盖提团县委。尽管岗位不断变化,但她展现出来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边疆基层,政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适应本土的环境。”这是耿反反的“胡杨哲学”。如何与当地维吾尔族居民沟通,是耿反反工作的切入点,她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最常用的维吾尔语词汇:“阿恰(姐姐)”“霍西(再见)”“亚克西木斯子(你好)……”虽然只是简单的词汇,却能在瞬间拉近与维吾尔族老乡之间的距离。她坦言:“在开展工作时,日常的交流仍需维吾尔语翻译协助。”然而,她很快发现,“手势是相通的,只要用心去沟通,都能理解到大概的意思。”沟通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

她直言,“当地的维吾尔族居民给了我工作上很多的支持。”维吾尔族老乡的笑容里,装着比语言更滚烫的真诚。每一次握手、每一句“亚克西木斯子”、每一次热情招待,都是对她工作最好的肯定与鼓励。在适应环境的点滴工作中,她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故乡一般的归属感。

笃行:助学交流的“双向奔赴”

近几年,在麦盖提团县委工作期间,耿反反专注于助学项目的精准落地。“我们每年都会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为贫困学生申请各种助学金资助,最近三年累计为900余名小学生申请资助70余万元……”她用一组组数据给我们展示了资助的成果,“数据不会说谎,教育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后来才了解到,在校期间,耿反反曾经也是班里的贫困生,受益于政策的资助,让她顺利完成学业。但她没有给我们说起这些,而是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国家,让更多的人享受资助,用自己的一份力弥补这里的教育差距。

耿反反在麦盖提县第一小学

从受助者到施助者的蜕变,让“鲁喀青少年交流计划”有了更深的意义。“这个项目由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发起,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青少年赴山东研学……”谈及这个项目时,她如数家珍。“去山东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这些孩子们开眼界。”家在麦盖提县农村的艾力(化名),这个从没走出塔克拉玛干的维吾尔族女孩,在日照港的海风中看到了希望。“回来之后,她发自内心地感恩,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找到了奋斗的目标。”项目已覆盖257名青少年,这257个鲜活的例子,让耿反反更加明白了“援疆”的含义,“所谓开眼界,是让孩子们发现沙漠之外不止有沙漠,还能听见大海的回响。”

“鲁喀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

“教育帮扶不是单程票,而是用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她指着受资助的名单说道。她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轨迹,也为麦盖提的未来注入了希望。

传承:西政精神的“薪火相传”

“十年过去,她眼里的光一点没褪色。”当年象牙塔下小女孩的样子,与如今团县委会议桌前核对志愿者名单的身影重叠。耿反反在校期间的辅导员张玲老师,看着耿反反工作的样子,深情地说道:“我们现在也还保持着联系,她在那边遇到什么事情会分享给我,有学生想去新疆,我也会找她咨询。”作为一名西政人,耿反反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母校也从未忘记她。“很多个瞬间都让我明白虽然远在边疆,但母校还记得我,这种感觉很心安。”

耿反反与西部计划志愿者谈心谈话

谈及工作中感触最深的事,耿反反毫不犹豫地说,“最感触的是在择业方面曾经帮助过很多西部计划志愿者,为迷茫的他们提供解答和指引。”耿反反还有一个身份——麦盖提县西部计划项目办负责人。“这些来到麦盖提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就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耿反反与这些一同在边疆工作的孩子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她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个工作的瞬间,到学校宣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同事连夜修改材料的微信记录等等,奉献不只是悲壮的选择,能成为“被需要的人”,本身就是很大的幸福。虽然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的高校,但耿反反身上自强不息的西政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来这里工作的志愿者。

耿反反与访谈组一行合影,中间为耿反反

如今,来边疆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寄语西政的学子,“去西部不是人生的备选项,而是挥洒青春的主场,欢迎大家到边疆来,让青春在基层淬炼中闪光!”

结 语

心安处,风沙亦成歌。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耿反反等青年一代,与无数扎根西部的西政人一道,一棒接一棒,用“笃行”证明“心系天下、自强不息”的担当。最好的传承,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让更多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吾乡”。这片土地或许依旧黄沙漫卷,但有一群青年人,正用青春书写着“吾乡”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