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深耕立法研究 赋能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

image.png

5月20日,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南政法大学,聚焦该校立法研究院在国家立法事业中的卓越实践与创新探索。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政法高等学府,西南政法大学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创新的研究机制和丰硕的实践成果,持续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法学名家领航,筑牢立法研究根基

自1950年建校起,西南政法大学就肩负起共和国立法理论奠基重任。周应德创办我国首个刑事侦查专业并筹建高校首所司法鉴定中心;金平三次投身民法典起草,被誉为“当代民法史的活化石”;杨怀英奠定婚姻法学科基础……众多法学“大先生”在这里开拓进取,构建起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框架。

新时代背景下,这份学术薪火得以赓续传承。在民法典编纂、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等260余部国家法律起草工作中,都活跃着西政学者的身影,他们累计提交超2万条立法建议,将历史积淀有效转化为法治实践成果。

创新机制驱动,构建立法研究高地

2011年成立、2015年实体化运行的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研究院,是全国高校首个实体化国家级立法平台。依托“学科集群-立法实践-制度创新”三维联动机制,研究院整合法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等多学科资源,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研究矩阵。

在新兴领域立法研究上,研究院成绩斐然。其发布的《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提出的“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平衡”原则,成为行业重要参考;牵头起草的《生态环境法典(学者建议稿)》,为绿色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研究院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及互联网法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数据跨境流通、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等立法难题。2024年,研究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立法建议1100条,2025年已反馈超500条,多条建议被采纳,形成成熟的“智库咨询-立法建议-实践反馈”闭环机制。

此外,研究院精心打造《地方立法蓝皮书》《立法研究文库》等学术品牌,通过举办立法学术沙龙、前沿立法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与行业话语权。

深耕立法实践,贡献西政智慧力量

从法典编纂到新兴领域立法,西南政法大学始终活跃在法治建设一线。在《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研讨会上,该校专家提出180余条修改建议,获立法起草部门高度认可;在教育法典编纂、司法鉴定法修订等工作中,西政团队同样表现卓越。林维校长担任起草组组长的“教育法典编纂(建议稿)”工作小组,形成具有西政辨识度的教育法典专家建议稿;学校专家围绕“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及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为《司法鉴定法》修订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

在理论研究层面,近十年西南政法大学发表立法相关论文1200余篇,承担1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200余部,理论成果位居全国前列。

未来,西南政法大学将持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化立法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心系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不断书写高校服务国家立法事业的崭新篇章。

沈阳网记者贺昊岚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