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丨用手语普法 助力扶残助残事业

活动现场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王恩琪)5月16日下午,由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西南政法大学主办,重庆市沙坪坝区团委协办的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活动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关心爱护未成年人”为主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开展,吸引全国多地67家特殊学校及340家普通中小学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近10万人参与。

活动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律有声”志愿服务队成员林同涛、江赵欣主持。议程涵盖《民法典》法律知识普及与未成年人尤其是残障青少年权益保护两大核心内容。

重庆市沙坪坝区杨公桥小学活动现场

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活动现场

西南政法大学张伟教授开场致辞

西南政法大学张伟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此次法律知识宣讲活动是创新法律助残形式的一次探索,全过程进行手语翻译,让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同聚一堂,共同学习法律手语和法律知识,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用一双会说话的手,传递法律的温暖,让公共法律服务向更多特殊群体延伸;也希望有更多人成为残健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无障碍环境,帮助特殊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西南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成员通过手语讲授法律词汇

活动中,西南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2024级本科生丁国伟、陈雨嘉通过手语来讲授法律词汇,生动展示了手语的魅力和法律的力量。紧接着,三名主讲人分别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检察院“莎姐”检察官张维首先介绍了“莎姐”名字的来源——是重庆市三级检察院500余名检察官共同的名字,随后聚焦校园霸凌问题,以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了校园霸凌的基本形式及危害,解读了相关情况下的青少年法律维权措施,鼓励大家反对校园霸凌;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闫帅锋结合《民法典》,向活动参与人员介绍了我国法院体系的基本知识,并详细阐释了不同年龄节点在《民法典》中的重要法律意义以及《民法典》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具体应用。

随后穿插播放的《民法典》手语普法视频,以直观的形式普及生活中的民法典常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维权意识,共同弘扬法治精神。最后,西南政法大学张伟教授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展开了深入浅出的宣讲,解析了未成年人法定权益及保障措施,展示出了法律的平等和关怀。

本次活动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手语翻译团队杨天琪、吴芷婧和重庆师范大学译心手语翻译团队吴东洋、张立言提供同步手语翻译,由复旦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鲜林桐提供无障碍技术,由广州音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语音转字幕技术,共同确保了信息的无障碍传递。

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小学校六年级4班的周星妙同学说:“在手语教学环节中,两位哥哥姐姐在屏幕前耐心分解每一个动作,从‘权益’到‘监护人’,跟着学习时,我仿佛触摸到听障群体的世界,真切体会到无障碍沟通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未来,我要以更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与身边的人,共同营造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

参加活动的丁国伟同学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法学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心中充满自豪。陈雨嘉同学觉得,虽然自己在活动中只承担了手语教学的一个小部分,“但是我看到在有声世界中绽放的无声花朵。从活动发起到最终定稿,每一位参与的老师和同学都在全力为搭建无障碍桥梁,传递法治温度而努力。作为一名学习手语的法科生,我感受到了在助残事业发展道路上源源不断汇集的温暖与善意,我也将继续学习,为推广、传播法律手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热情。”

此次活动通过“法律+手语”的创新形式,不仅兼顾了特殊群体的需求,增进了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动员了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扶残助残事业,强化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主办方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融合法律知识宣讲与助残服务,点亮更多善意的火种,营造全社会关爱、包容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