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技创新与法治保障前沿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

76269188cccbeae2bfc25593bd94ff59.png

10月17日,科技创新与法治保障前沿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法治”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与制度创新等议题展开探讨,来自浙江省政协、科技日报社、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期刊、北京大学、杭州互联网法院、抖音集团等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开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与使命,着重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在科技创新与法制保障领域的探索,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成效,并表达了对本次论坛成果与贡献的期待和祝愿。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李燕介绍并发布 SWUP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Review 期刊。她表示,该期刊立足科技与法律交叉领域,是学校深耕科技法治学术研究、构建国际化学术交流体系的关键载体,将聚焦全球科技法前沿议题,搭建高水平成果展示与对话平台。

主题报告环节,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国辉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法治,阐述二者 “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辩证关系。他表示,AI 时代法治面临主体责任认定等六大挑战,提出应构建以理念、制度和实践为支撑的适配法治体系,强调科技能够赋能智慧司法实现“法治智能化”,其目标是打造“创新友好型”的法治环境与“法治引领型”的创新体系。

科技日报社副总编闫耀民表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驱动,但可能导致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他回顾了我国40年来科创氛围的形成过程,强调在关键节点上都有相对应的政策支撑,并提出科创体系的“双重组织力”概念,同时,他分享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阐述科技治理的新使命。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高山行教授以“创新生态租的提出及其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冲击的思考”为题,从马斯克公开专利等案例切入,梳理专利制度发展脉络,提出“创新生态租”概念,剖析其对传统专利制度的冲击,如高水平专利申请者公开技术可能导致申请数量的大幅下降、并影响专利权三性等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衔接传统制度、设计新制度的应对思路,为知识产权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北京交通大学张明玉教授以 “数智时代人才培养:人形模型与实践探索”为题,结合陶哲轩的成长案例,提出关于情商培养和长期努力的启示,明确战略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的“三力”,拆解了智商、情商、胆商和韧商等“四商”结构,进而构建“人形模型”。同时,他提出应与国际、企业、国家需求的对接,强化团队协作的实践路径,为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建设性建议。

杭州互联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朱敏明表示,要以 “人工智能+” 赋能互联网司法,不断提升审判质效,通过建设数智大脑、元宇宙法庭等举措推动智慧诉讼发展;同时,以互联网司法引导人工智能健康成长,加强技术保护、明确应用边界、筑牢安全防线;同时强化前瞻性理论研究与人才储备,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阿里研究院AI治理研究中心专家彭靖芷认为,全球AI发展呈全栈体的系统竞争态势,开源已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中国开源模型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她说,AI治理需坚持负责任原则并实现多方协同,完善相关法规、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机制,企业应自觉践行科技伦理。同时,应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顺应性治理,实现创新与安全的平衡,通过 “云+ AI” 和开源模式推动技术普惠,护航AI健康发展。

抖音集团法律研究总监刘明表示,数据有效流通是AI产业发展的关键,高质量数据决定着AI模型性能和商业化潜力,并已受到相关政策的推动。数据流通仍面临制度性瓶颈,如权利冲突、优质数据供给不足等问题,全球治理也正从 “能用”转向“用得好”。他建议应构建适配AI时代的数据制度,优化法律规则、建立“避风港规则”,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促进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陈亮教授围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AI法”展开论述,认为智能社会的到来催生法治新需求。当前,全球多国正积极布局AI战略与立法,《布莱切利宣言》为全球AI安全治理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国家推行AI去监管化战略等问题。陈教授从多视角解析AI的概念,对AI致害进行类型化分析,提出AI法应以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为核心理念,涵盖涉数、涉网、涉算、涉用等领域,构建具有事前性、系统性与规制性的规范体系,以更好地适配人工智能时代法治需求。

本次论坛设置了知识产权与科技变革、科技革命与AI善治、科技创新与管理挑战三大分论坛。分论坛围绕各自主题,邀请数名在相关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进行分享与交流。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供给与法律支撑,而科学的法治体系同样需要科技进步的助力。科技与法治并非并行,而是相互滋养、共同塑造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两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