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人权,凝聚共识:我校学者参加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

会议现场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当地时间2025年7月25日,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在巴西圣保罗举办。圆桌会以“中拉命运共同体与人权事业发展”为主题,下设“数智时代的人权保障”“环境、气候与人权”“中拉对全球人权治理的贡献”三个分议题。来自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30余位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及有关社会组织、智库、媒体代表就中拉在数智时代和气候变化等新趋势下的人权发展合作及中拉对全球人权治理的贡献展开讨论,汇聚共识。

参会人员合影

我校人权研究院郑若瀚副教授、谭堾垿博士受邀参会并发言,廖予含博士参与了会议的组织、筹办工作。

郑若瀚副教授发言

郑若瀚副教授在第二分论坛以“气候变化诉讼的政治底色与法律自主逻辑”为题发言,认为政治的不完全主导性和法律的有限自主性共同设定了气候变化诉讼的实践逻辑。政治因素深刻影响气候变化诉讼的实践范围、条件以及诉讼的启动、策略和执行,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决定法律的运行与结果。气候变化诉讼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法律的自主逻辑,压缩了政治因素介入的空间,但它终究无法塑造一个完全自主运行的封闭空间。未来,气候变化诉讼尽管会继续扩张,但在气候治理中很难发挥核心作用。真正的系统性变革,仍需依靠各国凝聚政治共识,超越丛林法则,在国际合作机制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谭堾垿博士发言

谭堾垿博士在第三分论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联合国‘人权经济’的多维阐释”为主题发言,认为2023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提出了“人权经济”(Human Rights Economy)这一新概念。虽未明确界定其内涵,但依描述可将“人权经济”理解为国家及全球经济发展应秉持人权价值取向。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难发现,“人权经济”并未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在价值内核上深度契合、内在理念相通。如何推动“人权经济”的深化与推进,亟需国际社会凝聚广泛共识、开展深度合作。全世界应当共同锚定这一目标,携手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

据悉,本届圆桌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共同承办。会议还发布了《中拉人权交流合作圣保罗共识》并宣布启动“中拉人权研究合作网络”。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多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报道了本次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