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西政研支团:廿二载坚守,把青春教案写进西部远山

西政网讯  (通讯员 陈朝野 张语桐 田一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image.png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一代代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最深刻的青春印记。西南政法大学积极响应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2003年起派出服务队服务于广西田阳,重庆巫溪、铜梁、武隆、长寿,四川广安等40余所学校。二十二年间,196名西政青年踏上兴学之路,扎根三尺讲台,用青春热血浇灌理想和希望,成为了走向大山深处的筑梦者。他们跨越山海践行西政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初心,将法治的种子撒向石林山涧、巴渝村落,用青春丈量祖国西部的热土,在新时代书写西政人的青春答卷。

从广西石林到三峡之畔:蜿蜒山径中奏响青春舞曲

第5届支教团成员杨化家访合影

2003年夏,伴随着绿皮火车30小时的轰鸣,三名西政学子抵达了故事的起点——国家级贫困县广西田阳。“山沟沟里的学校是没有食堂的。我们只能自己带米蒸饭。孩子们吃得都不好,孩子们的午餐也就是白米饭就点咸菜……”第5届研支团成员杨化回忆着那些崎岖的喀斯特地貌和艰苦的初印象。但这份“苦涩”很快被山乡的“甜蜜”融化——孩子们悄悄放在宿舍门口的蔬菜,孩子家长们塞满行李箱的田阳芒果,都成为这段青春舞曲最深刻的序章。


第6届研支团成员李一村与学生合影

第8届研支团成员卢艺与学生合影

第9届支教团成员写离别赠言

时光流转,从第五届之后,连续四届西政研支团的成员们继续在广西田阳坚守支教岗位,他们的故事由平凡的日常汇聚成不凡的奉献:第6届成员李一村不辞辛劳,踏遍坡洪镇数十个偏远村屯进行家访,积极联络社会爱心力量,和其他成员一起成功帮助60多名贫困学子延续求学梦想;第7届成员吴瑞心系山区孩童,经多方努力,在儿童节为偏远村小的孩子们带去了三万颗来自浙江的爱心糖果,这份甜蜜的惊喜,照亮了许多孩子未曾尝过糖果的童年;第8届成员卢艺敏锐关注到留守儿童群体,牵头成立关爱小组与关爱中心,通过建立详尽的档案与联系卡制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持续温暖的守护;第9届成员则洞察到寒门学子的现实困境,主动捐出自身支教补贴与大学奖学金,自发设立“励志成才”奖学金,以实际行动滋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石山深处茁壮成长。

第6届支教团成员资助工作笔记

第7届支教团成员在广西颁发“星火”奖学金

2005年中国青年志愿扶贫接力计划田阳服务队欢迎会合照

在广西的5年里,西政研支团设立“青少年法律维权岗”和“星火奖学金”,在县里开办普法专栏,挂职担任乡镇司法所助理调解员,推广职业教育,更通过“心守家园”平台筹集善款13万元,直接资助80多名学生,为200多名学生募集物资数千件。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所在服务地田阳县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颁发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贡献奖”。热忱浇灌石林深处,法治与希望的乐句,激励着无数少年逐梦前行。

第10届支教团成员任志刚协助巫溪县教育局法制安全科工作

第11届支教团成员家访

第12届成员在课堂教学

2008年,服务地转向重庆巫溪。从壮乡田州到大宁河畔,旅途依旧漫长。“那时从重庆市区到巫溪没通高速,256MB的MP3里四十多首歌,单程要听7遍。”第14届成员常硕记忆犹新。在巫溪,透风的教室、挤坐的长凳和自备干粮给了年轻的支教团成员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下马威”。随着家访的开展,更多现实的困难摆在了成员们面前。第11届的乔晓妍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甚至比我们还小,外出务工是常态。”孩子们普遍缺乏家庭陪伴和观察世界的窗口。“物质和陪伴可以缺,但希望不能缺!”带着这份信念,研支团成员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西政研支团的特色品牌活动也应运而生:“小土豆”普法课堂、奖学金、心愿邮局、“法润春芽”模拟法庭、“梧桐计划”圆梦行动……孩子们的欢笑应和着滚滚流水,在大宁河畔奏响了青春的交响曲。


第13届支教团成员开展六一心愿活动

第14届支教团成员在花台中学

2013年,国家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为响应国家号召,西政扩大研支团规模,新增铜梁、武隆、长寿等服务点,引导更多学子走进广袤西部。在武隆,成员们投身公益扶贫,为贫困儿童送去温暖;在铜梁和巫溪,成员们聚焦“精神脱贫”,为大山深处的女孩们开展生理卫生知识普及活动。“让她们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支教的意义。”第15届志愿者尹菁道出心声。

第15届支教团成员在巫溪合照

第16届铜梁分队开展志愿服务

从广西石林到巴渝山水,西政研支团始终扎根一线,用实际行动守望乡野,将自身成长融入时代洪流,让希望的音符在广阔的土地上汇聚成诗。哥哥姐姐的守护,让巴渝群山中少了低垂的眼眸,多了向阳的笑靥。

以法为犁,薪火接力:培育“小土豆”长成“法治林”

在乡村振兴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西政青年正奔波在山野间。他们以法为犁,用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深耕乡野,用心种下“土豆苗”。

微信图片_20251009160029_96_1293(1).jpg

研支团成员开展“小土豆”系列活动

“小土豆”的由来,源自巫溪老乡朴实的坚守。第15届的余弦回忆到:“一位老乡说,出去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土豆要自己呵护才能长好,我得守着。”这份守护触动了他,“小土豆”普法课堂由此得名并发展壮大。

微信图片_20251009160206_78_207.jpg

研支团成员开展“小土豆”系列活动

从2015年扎根,到如今“校内深耕”与“校外拓荒”双轨并行,通过常态化普法宣讲、辩论赛、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形式,“小土豆”已长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法治林”。服务于峰灵小学的西政研支团成员在对经济困难留守儿童家访时,发现其中一户家庭存在父母离异后一方长期不支付抚养费的情况。经当事人同意后,研支团成员积极联系专职公益法律援助组织进行法律帮扶,通过开庭调解,成功为学生追回长期拖欠的一万余元抚养费。

第二十四届研支团成员黄靖雅、岳子钰、邓伊鸿开展小江南法治课堂

除开“小土豆”,在长寿区江南九年制学校,第24届成员岳子钰、邓伊鸿和黄靖雅还打造了“小江南”法治微课堂。在反校园欺凌情景剧结束后,教室陷入寂静。“老师,我以前觉得推搡同学只是玩笑,现在知道可能是欺凌。”一个调皮的男孩举手发言。后排的女生抬头认真道:“以后我们都要维护校园正义!”沉浸式普法润物无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法治信仰与追求公平正义的种子。

3.jpg

研支团开展“梧桐计划”活动

与此同时,研支团联合西政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梧桐计划”也在延续。山区孩子们将心愿写进信封,由西政师生接力浇灌。一位梦想成为宇航员的孩子,收到西政师妹赠送的宇宙科普书,“一到下课就看得津津有味”。第21届成员黎雪难忘那画面:“他用冻红的小手指着土星环,教室屋顶仿佛有了银河。”十二年间,1400多封心愿信笺翻山越岭,被爱心点亮。“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深山的雏凤,也可以拥有飞向宇宙的翅膀。

2006年5月2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了志愿者李一村在广西百色支教的事迹

中国青年网长期报道西政研支团动态

22年来,西政研支团的工作成效得到了 600余次各级媒体报道,国家级、省部级报道百余篇。中国青年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题十余年来长期追踪报道西政研支团动态,对支教故事、特色课堂、普法活动进行多次报道,鲜活呈现了西政研支团的支教事迹。“小土豆暖冬行动”募集 45万元物资帮扶山区儿童、徒步走访 200 余名贫困青少年建立精准帮扶档案等细节,直观展现了支教群体的奉献精神,“双语劳动课”“法治微课堂”等创新实践的报道,为乡村教育创新提供了可借鉴样本,助力推动教育公平理念传播。近200场普法活动,惠及千万少年;近百次省部级媒体的报道,见证了一粒种到一片林的成长奇迹。

远山回响:青春的选择与时代的印记

二十二年来,支教团薪火接力,为山区的孩子铺就了通往更高学府的道路——当年受助的,有的走进清华园开启新生活;有的与支教团“恩师”相逢于校园;有的则拿到全额奖学金,去更广阔的天地追逐梦想……播撒的种子,在时光里破土成春。

乔晓妍支教期间的上课情景

乔晓妍永远记得艳铃,那个被她称为最骄傲的孩子。中考时,蒋艳铃拿到巫溪中学和巴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却因费用和距离犹豫。乔晓妍一边鼓励她 “去更好的地方闯一闯”,一边联系研究生同学一起资助她。后来,蒋艳铃通过化学竞赛考上清华大学,如今还会跟乔晓妍分享工作日常:“乔老师,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这么远。”

刘波(右二)支教期间进行国防知识教育讲座

刘波在花台中学支教时,总跟孩子说 “要好好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19年,他在重庆开放大学的校园里,突然被一个一米七八的小伙子叫“波波老师”——那是当年班上个子小小的留守儿童。如今,他不仅考上大学,还参军入伍,退伍后自考本科,在湖南的军工企业工作。“看到他成家立业,我才明白,当年说让他们多读书,多看看世界,真的在他心里生了根。”刘波笑着说。

余弦参与研究生支教(右一为余弦)

余弦在尖山中学支教时与李咏歌结缘,支教结束后,咏歌仍与余弦保持着联系。“我知道她自己也在默默积蓄力量突破大山包围的力量,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向上的劲头特别令人感动。”后来,咏歌考入了西政的外语学院,如今已经踏上了工作岗位,实现了经济独立。提起这段缘分,余弦说:“对我而言,这就是支教时播下的缘分种子,如果我们当时没去支教的话,她可能不知道许多助学政策,也不一定会考西政。看到她一步步成长,这份见证者的喜悦,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

WechatIMG90.jpeg

部分届研支团成员合影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教育他人的同时,这段经历也深刻地塑造着西政青年的人生轨迹,指引着支教团成员的职业选择:三十余人选择坚守讲台,延续“立德树人”;二十余人扎根基层,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更多人则成为律师、法官,以法律之剑守护公正。加入研支团,在广袤的西部实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涓滴之水终将奔涌向前,汇入浩瀚的汪洋。

七宫格.jpg

研支团支教生活剪影

躬身廿二载,薪火代代传。在这张用青春书写的“基层实践答卷”上,记录着西政学子用专业点亮山区的故事,铭刻着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他们亲历时代跨越,将基层感知化为人生航向:“我们的微光曾照亮西部,而支教最终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如今,第27届研支团已经接过接力棒,站上了讲台。山路或许不再崎岖,冷水澡早已成为历史,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信念未曾改变——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一群人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那颗名为“小土豆”的种子,必将在西部的沃土上,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结 语

廿二载青春接力,西政研支团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赋能教育,用爱心点亮希望。那些在西部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时光里开花结果,长成一片绚烂的春天。而这场关于爱与传承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