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大先生丨张序九:高山景行 风骨铮然

西政大先生.jpg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歌乐年华,钟灵毓秀。70余载栉风沐雨,一代代西政之师,处江湖之远,得学问之先,穷学术之浩瀚,育时代之英才。一代代西政之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为“国之大者”挺膺担当,奠定了西政在中国法学教育科研领域的根基;一代代西政之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30余万人,书写了中国法学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汇聚成一部与法治中国同向同行的西政史,可称之为“西政大先生”。

本期让我们走进当代我国经济法学的开拓者,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的张序九教授,感悟他的学术人生和为师之道。

张序九,我国经济法学的开拓者,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的奠基人

张序九教授是我国经济法学的开拓者,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的奠基人。他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4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会计统计系。1950年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的前身)成立之后,他即调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司法班工作。1953年西南政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他继续从事法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历任民法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并先后兼任中国经济法学会理事,四川省法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税务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企业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工商管理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第一、第三律师事务所律师,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年法律顾问等职务。他曾主讲民法、经济法、司法会计等课程。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讲义》《经济法教程》《经济法概论》,司法部规划教材《商标法教程》等著述,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在主持经济法教研室工作期间,他为本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为1985年经济法系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在35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

忆张序九教授——高山景行,恩师情深

1985年秋,我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被二次分配到西南政法学院任教。初至山城,举目无亲,幸得一位前辈的提携,让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这位前辈,便是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张序九教授。

学者担当:奠基学科,襟怀磊落

初到西政时,我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张序九教授则是西政资格最老的一批老师。

彼时,张老师正根据学校安排组织西政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担任西政最早的劳动法教材《劳动法教程》的主审。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有幸参与了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他审阅初稿后,见我的文笔还可以,便力排众议,推荐我担任教材副主编。那年我不到三十岁,如此破格起用,令许多同仁惊讶。但张老师始终淡然:“学术只看能力,无关资历。”1993年教材付梓后,他见到样书,眼中满是欣慰。

后排左起第二位为张序九老师,照片摄于1953年

这份魄力背后,是他对学术生态的深刻洞察。老树盘根固好,但若无新芽破土,哪来的满山青翠?众人眼中“冒险”的决定,在他不过是水到渠成,却奠定了一个年轻人一生的追求。

事实证明,当年那本教材因较高的学术质量,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获得学校嘉奖,并一直沿用到2000年。而我也从此明白,真正的伯乐从不用缰绳束缚骏马,而是放手任其奔向地平线。每当翻阅那本1993年出版的劳动法教材,指尖触到副主编“许明月”三个字时,我都会想起张序九教授的谆谆教诲和不厌其烦的耐心指点。

他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工作准则。在之后的数十年的学术生涯里,我参与了三十余部法学教材和其他著作的编写,也培养了较多的法学专业人才。回望过往的人生,不禁感叹:法学人的精神,不正应这般?看着青年门生伏案疾书的背影,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当年的自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张老师一样,做法学长河中的摆渡人,沉默而笃定地,将一代代年轻人送往更辽阔的彼岸。

张序九教授对待学术与后辈的胸襟,始终是我治学的精神圭臬。他从不以资历论高低,更不以门户判高下。

张序九教授在选人用人上的胆识,至今仍是西政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他常说:“法学是活的学问,需要活的人才。”当年西政复办伊始,师资匮乏,他不仅敢用在校的年轻人,更重视为学校网罗人才。在学校复办初期,他四处奔走为学校招揽人才。甚至亲赴云南工厂,欲将梁慧星老师(我的博士生导师)“请”回西政。后来,调动的事情不是很顺利,张老师便积极鼓励并推荐梁慧星老师报考硕士研究生,最终成就了一位法学大家的人生。梁老师跟我们提起这段往事,总感慨:“若无张教授,我后来的路不会那么顺利。”张老师对人才的珍视,不仅在于学识,更在于格局。他常说:“法学是济世之学,须以德为先。”

风骨长存:简朴中的厚重

1994年,我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张老师为我亲笔撰写推荐信,后来听梁老师说,张老师推荐信写得很认真,既客观公正,又突出亮点,让他对我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可。感谢张老师的推荐,成就了我的读博梦!

北上求学期间,张老师还常来信关心我的学习情况,我也经常汇报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张老师总是不断地勉励我:跟着一位好导师,一定要专注学业,心无旁骛,切莫虚度三年的时光。这般亦师亦友的交流,让我清苦的求学生涯多了几分温暖。

博士毕业后,我重返西政,张老师虽已退休,却仍与我保持忘年之交的情谊。

记得某次拜访,他正伏案修订《海商法》教材,八十高龄仍逐字校稿。见我进门,他摘下老花镜笑道:“学问这事,活到老就得干到老。”

退休后,他本可安享清闲,却总念叨着学科发展。张老师的家中,只有几件老式木家具,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书柜,简朴得不像一位学术大家。张序九教授用一生证明:学问的尊严,不在书斋的华美,而在字句的斤两;学者的温度,不在言辞的热烈,而在学术的真诚。

张序九教授所著司法部规划教材《商标法教程》

后来我经常去看望他,学术上遇到了问题,也会像当年一样向他请教。和张序九教授的每次相处,都很开心,他待人随和,对每个人都很亲切,有什么问题他都会很认真地和我们讨论分享。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们也老了。一次我和梁慧星老师一起去看望他,当时张老师耳朵已经有点听不见了,一起吃饭时,我们和他说话,估计他没听清楚,但是总乐呵呵地回应我们“是,是。”

张序九教授是重庆长寿人,每到秋天,他都会给大家分享家乡的长寿柚,金黄的柚子,清甜可口。他生活俭朴,这是我记得他为数不多的“奢侈”爱好。

他的一生,恰如他主编的教材——字句严谨,风骨铮然;他的为人,亦如柚香,初尝清苦,回味甘醇。高山景行,师恩情深,张序九教授之名,当与西政法学之魂共不朽!

作者简介 许明月

许明月,男,1963年2月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曾就读于上海华东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分别获法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现代法学》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中国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法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民法、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200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确认为重庆市首届经济法学术带头人;2003年入选重庆市“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推荐人选,并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得首届“重庆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称号;2008年再次被确认为重庆市经济法学科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