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西政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名单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8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目前,学校共有2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2门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得认定。

线上一流课程

《宪法学》

负责人:梁洪霞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张震(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谭清值(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雷振(讲师)

团队主要成员:邬蕾(讲师)

《宪法学》课程于2020年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目前已运行11期。课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我们为什么需要一部宪法——宪法到底是什么——如何实施宪法”循循导入。从课程内容看,在传统宪法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挖历史”“讲政治”“强民生”,实现理论知识、德育元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从教学方法看,让宪法“接地气”“亲民众”“重情感”,突出宪法的实用性,融入鲜活案例,使宪法成为一部面向实际的法律;从课程运行看,对学生进行“导学、督学、助学”的贴心服务,注重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宪法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重庆市线上一流课程、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其“线上线下混合式‘六步四阶’教学模式创新”荣获“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优秀案例、 “以学生为中心的《宪法学》在线课程设计”荣获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刑法学分论》

负责人:卢有学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贾健(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姚万勤(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张永强(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陈世伟(副教授)

《刑法学分论》课程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突破重专业知识轻思政教育、重理论讲授轻能力训练的藩篱,培养学生运用《刑法学分论》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分析实践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课程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情、理、法的内在关联,提升预防被害、抵制施害、维护正义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培养“懂实体、重程序”的刑事一体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目标。

《国际法学》

负责人:周江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王玫黎(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全小莲(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张芷凡(讲师)

团队主要成员:何琴(讲师)

《国际法学》课程面向先修法理、国内部门法,已具备法学思维基础的大三学生,通过将国际格局、国际时事、国家权益与国际法学理论知识体系相结合,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法学基本概念、规则、理论与制度,理解重要国际公约的制定背景与主要内容,了解国际法学前沿议题与发展趋势,同时提升规则解释与运用、制度创新与表达、实务分析与解决等综合能力,强化英文文献、案例检索与分析能力、中英文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从而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世界观,准确把握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时代意义,充分理解国际治理规则对捍卫全球安全、文明和发展的重要性,形成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思维。

《企业战略管理》

负责人:韩炜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胡新华(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邓渝(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吴言波(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王奎(副教授)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打造了“产教融合+法商融合”的特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通战略、善经营、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团队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以案例分析、经营场景模拟、战略推演等形式,以及指导学生设计创新型商业模式参加各类创业竞赛,将现实挑战应对、社会需求洞察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将战略知识与法学知识进行模块化融合,部分课堂采用商、法双师同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支撑翻转课堂教学,将更多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和参与式学习,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课堂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惠及职场人、创业者等广泛群体,平均每期吸引一千余名学员。课程团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生动的授课风格在校内外广受好评,近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及多项重庆市级教学奖项。

《国际商务》

负责人:杨勇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程天敏(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何微微(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姜国强(副教授)

《国际商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贸易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学为基、商学与法学为翼”重构知识体系,突出“中国视角”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系统讲授全球化演进、国别制度环境、国际企业战略、全球营销、国际工程承包与风险管理等12个专题,培养学生跨文化、跨制度、跨学科思维及规则竞合分析能力。教学实施“师生课程共创”理念:课前线上沉浸预习、课中翻转课堂+PBL项目驱动、课后产教融合案例调研与科教融合科研助理计划,形成“初阶认知—中阶理解—高阶应用”递进链条。课程建设经验已在川渝多所高校推广应用,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标杆课程。

《说服学》

负责人:谷李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丁红丽(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任正安(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王翼飞(讲师)

团队主要成员:周裕(讲师)

《说服学》课程是新闻传播学院为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需求自主研发的课程。课程团队试图凝练古、今、中、外说服案例和知识,深耕文化思政,提出说服学的中国方案。课程建设历经初创期(2015年-2018年)、成长期(2018年-2020年)和成熟期(2020年至今)。课程内容跨越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边界,探索融汇中、外、古、今智慧的当代中国说服学新径,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优化专业布局,建设新文科的一次探索。课程将“中国立场、全球视野”作为贯穿始终的中心线索,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思想与说服进行全面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道德意识与文化意识,在课程思政中帮助学生实现认知主、客体的统一,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结。

线下一流课程

《监察法学》

负责人:谭宗泽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杨靖文(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袁浦(讲师)

团队主要成员:杨尚东(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冯文杰(副教授)

《监察法学》课程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所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前者指的是监察法和与之相关的党纪国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监察法的基本理论等内容;后者指的是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的实践活动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执纪审理模拟、实习实训等。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一是体现了专业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特色与创新;二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特色与创新;三是体现了纪检监察学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学科特色以及开放导入性的交叉学科特征。

《地方政府与政治》

负责人:周振超 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张国军(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刘迎君(讲师)

团队主要成员:罗兴佐(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类延村(教授)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必修课,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引导学生读经典、观社会、识国情、重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融合理论知识、学术前沿、思政资源和治理案例,重塑课程知识体系,建设“一纲六库”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注重将课程思政贯通于新文科建设,通过多样化方式提升学生主体性,以主题研讨带动多元育人路径联结,促进教学研一体化发展。构建多阶段、多指标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内容从重知识记忆转向重分析应用。经过系统设计和实施,实现知行相济、教学相长。

本次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充分体现了西南政法大学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的卓越成效。学校将继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构建高水平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