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西政人丨茹柯耶·艾散:从预科生到法学新生的成长之路

640 (12).png

茹柯耶·艾散

人工智能法学院法学专业

从预科生到法学新生的成长之路

初心:爷爷的那杆“秤”

西政网讯(记者 谭玉娇)“为什么选择学习法律?”这个问题的种子,早在高三前的那个夏天就已悄然种下。还记得爷爷常在院子里聊起他担任村支书调解纠纷的往事。“解决问题光嗓门大没用,”他慢悠悠地说,“心里得有杆秤,得讲理。要是懂法,这理就更有分量。”他眼神中的笃定让我触动,也让我萌生了用法律之理帮助他人的愿望。那时模糊觉得,能像爷爷那样,用“理”去帮助人、理清事,是件值得做的事。

 后来,当我读到西南政法大学“法治信仰”的宣传册时,内心模糊的想法骤然清晰了。那天我在日记本中郑重写下:“我想去看看,法律这杆秤,到底能称出多少公道。”

640 (4).png

茹柯耶·艾散高三的日记本的照片

高三:笨功夫和那杯热水

目标明确后,我便深知唯有努力才能缩短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面前,我选择用最踏实的方法前行——花时间,下笨功夫。

新疆冬日清晨寒风凛冽,我总是提早来到操场,借着路灯背诵单词,哪怕手指冻得发僵也未曾懈怠。记得某个晚自习后,六楼自习室座无虚席,我只能裹紧校服在楼梯间借光复习。路过的查寝老师默默递来她的保温杯:“别在这里吹风,拿着暖一暖。”那一刻,温暖从手心传至心底。

收到西政录取通知时,我的手激动得发抖。爸爸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嗓音微哑:“好,出去了,别丢了这份心气儿。”

640 (5).png

茹柯耶·艾散高考录取结果照片

预科:奋斗路上有知己同行

2024年9月,作为学校首届少数民族预科班学子,我初遇西政,便被学校的关怀与悉心培育深深打动。预科一年中,学校与新闻传播学院为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体系,不仅开设了适配的课程、推行“籽籽同心”一对一成长帮扶计划,还通过系列能力提升活动助力我们全面发展。老师们在学业上耐心指导,在生活中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真切感受到温暖与支持。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亲身体验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也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正是在这种既有温度又不失严谨的环境中,我得以迅速融入大学节奏,不仅获得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更积累了持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640 (3).jpg

少数民族预科班红岩思政系列活动照片

预科阶段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面对与本科生同学们的差距,我曾感到彷徨,却幸得同乡好友帕提麦的陪伴和激励。我们一同复印资料、分享资源,三教五楼、西食堂成为我们努力的见证。

学习之外,我也勇敢尝试更多可能:自编自导的心理剧荣获校级三等奖;首次接触的诗词讲解获得校赛三等奖;与新闻传播学院师姐合作的创新创业项目,聚焦“家乡”主题,最终拟授校级二等奖。这些经历让我相信,坚持终会迎来绽放。

640 (6).png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决赛照片(左一为茹柯耶·艾散)

结业考试前夕,我和帕提麦终日扎根于三教,彼此提问、互相打气。最终取得的成绩,为我们共同的奋斗写下了最好的注脚。我深刻体会到,奋斗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史诗,也可以是与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踏实努力的日常。

现在:站在新的起点

如今,我已经正式成为了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新生。回望来路,我深切感受到奋斗的真谛是将“我想”转化为“我能”。这一路需要勇气,也需要同行的人。

如果你也在追梦途中感到迷茫或落后,请别放弃。只要保持坚持的勇气、拥有同行者的支持,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脚踏实地、心向光明,我们终将在法治梦想的道路上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