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金花”法官赵佛蓉:以温情法墨,书写苍洱司法篇章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林钰婷 梁娜 邓春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f02b08cff9b5b89197725999d0ab0883.png

采访画面

十一年前的盛夏,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毕业生赵佛蓉在毓秀湖畔轻轻折下一枝山茶。带着母校“厚德重法”的嘱托,她将花瓣夹进《行政诉讼法》扉页,转身扎进大理的晨雾与星光。十一年寒暑,从扶贫驻村的泥泞小路到审判法庭的庄严法台,这位白族女儿用法律作针脚,细细缝合着乡土中国的法治经纬。如今,当她作为大理中院行政庭副庭长回望来路时,那些藏在卷宗里的温情时刻,恰似洱海月映照的点点波光。

从荧幕憧憬到法律人的治学之路

“中学时看TVB律政剧,觉得律师、法官很专业帅气,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赵佛蓉谈起选择法律的初衷时,眼中有星光闪动。这个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姑娘,就这样怀揣着对正义的憧憬,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写下“西南政法大学”。

薄雾中的毓秀湖畔,曾有个抱着《行政诉讼法》课本匆匆赶课的白族少女。“那时候只觉得法律条文很神圣、严肃,”赵佛蓉回忆大学本科时光时,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现在办公桌上的法徽。

赵佛蓉研究生毕业照片——中间位置为赵佛蓉

直到在实践中接触真实案例,才发现法律从来不是纸上冷冰冰的文字。“我印象很深的是实习期间的一天早上,一位农民工模样的大叔怯生生地来到我的咨询窗口办事,他裤子上显眼的补丁和递交材料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给了我很大冲击。”赵佛蓉回忆道,“他说到家里等着交学费的孩子时,眼睛突然就红了。”在与卷宗上那些需要法律主持正义的鲜活个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年轻的赵佛蓉逐渐体会到,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是无数具体的人、具体的家庭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渴望。她也逐渐领悟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法律人不仅要精通法条,更要懂得体察人情冷暖;不仅要维护法律尊严,更要传递法治温度。

赵佛蓉接受采访

如今,作为大理中院行政庭副庭长,赵佛蓉依然记得当初的感悟。“生于斯,长于斯,愿报于斯,”她望着窗外的苍山洱海说,“我们云南人叫自己‘家乡宝’,因为我们都深爱着这片土地。而法律,就是我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从TVB剧集的憧憬到现实中的坚守,她始终相信:最有力量的正义,永远带着人心的温度。

行政审判里锤炼担当,法理与温情间寻得平衡

这是在大理中院的第十一个年头,赵佛蓉办公室时常亮着温暖的灯光。当年那个青涩的西政学子,如今已成为一名沉稳的行政法官,在“法理”与“情理”之间寻找平衡。

入额仪式——图右第二位为赵佛蓉

“真实的案件远比教科书复杂,”赵佛蓉感慨。证据可能残缺不全,当事人的陈述常常互相矛盾。她将“司法者”的责任化为具体行动——办公桌上摞起如小山般的卷宗、书柜里勾画无数笔记的专业书籍、资深法官办公室里经常出现的求教身影、法庭上认真聆听每一方当事人陈述的眼神。“只要案件还在手上,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赵佛蓉这样说。

赵佛蓉始终相信“裁判不仅要合法,更要合情合理”。曾有一个工伤认定案件令她记忆深刻:社保部门两次不予认定工伤。案件陷入僵局——若久拖不决,劳动者可能陷入赔偿款迟迟不到位的困境。

赵佛蓉代表州法院参与案件调解

“多一句询问,多一次调解,或许就能让一个家庭免于漫长的诉累,”赵佛蓉这样想,因此她没有简单下判,而是和当事人多次沟通,“你们的难处,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终促成社保部门参与调解,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了赔偿款。这个案件让她更加领悟到司法工作的精髓——不仅要明辨是非,更要实实在在为当事人解决问题。

从法律“金花”到行政法官,赵佛蓉始终坚持着司法者的初心:“法律是严格履行的守则,但裁判过程中也应当有人性的温度。”在每一次法槌起落间,她都努力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更让司法温情可感知。

走进校园课堂,播撒法治种子

2023年,为强化基层普法,由大理州委宣传部牵头、大理中院负责组建和管理的大理苍洱“法官”宣讲团正式启动。作为宣讲团的一员,赵佛蓉多次走进大理中小学校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她把晦涩的法律条文,化作孩子们生活中的法治故事。

“普法强基·行走的法治课”——赵佛蓉为主讲人

“有哪位同学知道多少岁算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大理下关八小的阶梯教室里,赵佛蓉站在多媒体讲台前,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普法动画,声音温柔清亮地抛出一个问题。

“我哥哥说十八岁!他去年生日时特别骄傲地说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前排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举起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顿时,教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笑声,赵佛蓉笑着竖起了大拇指。接着她继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开课程,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涉及的法律知识仔细讲解,引导同学们学习运用法律知识。同学们挺直腰板,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并大胆提问。

赵佛蓉为学生分发学习资料

课后互动环节,赵佛蓉和同事们被同学们围绕着“我记住了什么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我们应该远离校园欺凌,和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今后我会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懂法,不做违法的事情”……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分享自己的课堂感受和收获。

就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法治课将法治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孩子们心中。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亮赵佛蓉制服上那枚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法徽,也映着孩子们胸前跃动的红领巾。

“行走的法治课”课堂图片

赵佛蓉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普法课,正在为孩子们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未来,她还要继续走进下一所学校,把法治的温暖传递给更多孩子。她说:“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内容,为青少年提供更多优质的法治教育服务。”

驻村为民,点燃司法温度

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米家禄村,是大理中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定点帮扶的对象,作为法院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的赵佛蓉和同事们深知,法治是乡村振兴之魂,在工作中始终将法治建设贯穿其中,努力打造“无讼乡村”。

赵佛蓉与村民互动

“米家禄红兴集市的德法议事亭,现在是我们村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指着那座凉亭说。这座大理中院挂钩帮扶后新建的法治文化地标,既保留了村民的议事习惯,又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米家禄村——德法议事亭

驻村期间,赵佛蓉和同事们在德法议事亭围绕反诈宣传,婚姻家庭,劳动纠纷等与村民切身相关的法律问题多次开展普法活动。

“法官,我的工钱老板还没结,我该咋追?”“我想要离婚,该怎么办?”“我家男人被车撞伤了,对方钱赔不出来咋办?”……赵佛蓉始终记得第一次在村里开展法治宣传的场景。村民们围坐一圈,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急切地围着法官寻找答案。赵佛蓉说“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是最好的普法教材。”她耐心倾听村民们的诉求,仔细分析利弊,将晦涩的法律条文变成村民们听得懂的“家常话”,帮助村民理解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赵佛蓉与村民交流

“以前有了矛盾就爱吵架,现在都愿意来议事亭说理”村民们这样描述村里的变化。如今的米家禄村形成了“遇事找法”的浓厚氛围,就连曾经觉得“打官司丢人”的老人们,现在也慢慢转变了观念。在这里,法律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化作滋养乡土的养分,在春种秋收的田埂中生根发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驻村经历同样也影响着赵佛蓉的司法理念。“通过零距离和老百姓接触,我领会到基层生活的不易。驻村以前,我办理案件更多是从理性出发,注重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驻村经历,让我更用心用情地办理案件,更耐心地听他们的诉说,帮他们排解心中的疑惑和情绪。”现在,遇到情绪激动的村民,赵佛蓉会先递上一杯热茶,等对方情绪舒缓后再开展工作。

回到审判工作中,赵佛蓉更能明白老百姓的诉求,能精准地找到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对症施策,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她说:“法律不应是悬在屋檐下的冰凌,而应成为火塘边可触摸的温暖。”

西政种子的同根生长、异枝绽放

从2007年到2025年,赵佛蓉的十八载法律人生,始终与“西南”二字紧密相连。七载西政时光,她带着“校级优秀毕业生”殊荣回归家乡;十一载大理岁月,作为“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审判和司法救助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被最高法通报表扬。

赵佛蓉与访谈组一行合照,中间为赵佛蓉

结 语

“西政人的理想,永远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赵佛蓉这样说。而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七十五年的岁月长河里,还有无数像赵佛蓉这样的“西政种子”,带着盛夏般的热情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始终保持着同样的精神底色——既在神州大地上深耕法律专业,又在多元领域中闪耀别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