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市政协委员刘苓玲: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 提升城市精神 助力渝企顺利出海

image.png

2024年底,重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外资外贸转型升级,加快‘渝车出海’”。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苓玲十分关注渝车出海。 

刘苓玲认为,我市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其中汽摩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企业在出海中表现突出,有效拓展了国际市场,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了全球竞争力。随着渝企出海步伐的加快,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虽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国际化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出海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是国际化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我市国际化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国际化人才的供给速度远远跟不上企业出海的节奏,导致不少出海项目推进缓慢。以“渝车出海”为例,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急需大量既具备国际视野、精通专业外语、懂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又熟悉海外市场交易规则和当地文化、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业务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非常稀缺,远远无法满足出海企业的需求。

二是现有出海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工作方式、劳动用工制度和市场交易规则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国际化人才具备强大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危机公交能力。但我市出海企业的人才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容易引发沟通障碍和文化冲突,或是因为不熟悉当地法律规则而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一方面,我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目标设定不够精准,评价标准不够清晰,导致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与出海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出海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缺乏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实践操作和案例研究不足,无法有效提升人才的国际化工作能力。

为此,刘苓玲结合重庆城市精神,建议重庆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提升城市精神, 助力渝企顺利出海。

她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和集体人格的集中体现,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坚韧、忠勇、开放、争先”,虽然只有8个字,但既蕴含了厚重的历史,也体现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鲜明重庆辨识度。

重庆有着悠久的开放历史,是全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这也铸就了重庆开放、争先的城市胸怀和城市气质。而人才是一个城市精神的象征之一,体现重庆城市精神,就要尽快完善出海人才储备机制,比如定期举办出海人才招聘会、人才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加大人才与出海企业的双向推送,促进人才与企业的精准匹配和高效沟通。

还要加快优化出海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我市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围绕“33618”现代产业集群体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国际化的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提升活动,锤炼化人才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创新创业的毅力,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打造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培训项目品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