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李辉:扎根雪域四十载,他是“破案能手”也是“笔杆子”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梅玉立 王璐 孙榕 李自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寒假,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李辉.png

李辉采访画面

“师兄好!”“欢迎,欢迎!很高兴见到你们!”

前不久,我们在双流见到李辉师兄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中等身材、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

1966 年,李辉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号召奔赴边疆。从波密县基层民警到西藏自治区某厅副厅长,这位扎根西藏四十载的老警察,足迹遍布雪域高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西政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

李辉近照(拍摄于2025年1月)

青年李辉

校训扎根雪藏地

“我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辈们从小就教我劳动技能,还鼓励我努力学习,考一所好大学,将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李辉说。后来他不负众望考入了西政。

彼时,去沙坪坝看场电影,车费 4 分、电影票 5 分,李辉星期日一场电影都不看,他常把周末分成两半:半天读书、学习,半天泡在铁匠、木匠、石匠车间帮助干活“偷师学艺”,理发店、修理摊也是他常驻足之地,久而久之便掌握了理发、修理水笔、配门锁等多种手艺,这些看似琐碎的技能后来在工作中屡次派上用场。科任老师还利用暑假带学员帮助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工作以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1964 年暑假,邓右天(一排右四)老师带 2 位老师和 21 名学生(二排右三为李辉)在四川省高院清理敌伪档案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李辉说,在西政的四年,他不仅学到了做人的哲理,也奠定了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

母校的淬炼,让这个农家子弟从青涩学子蜕变为肩负担当的社会人。

“当年入藏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我没有讲任何价钱就去了······”谈到当年入藏工作时,李辉回忆道。

1966 年 5 月 9 日实习归来(左一为李辉)

高原暖意化坚冰

毕业两年后,根据国家分配政策,李辉被分配至西藏昌都。李辉说,语言问题是他初到西藏时最大的障碍。

1969年至1970年,他在部队接受再教育,所在连队大多是藏族学生。

他抓住这个机会,一边接受教育、劳动和生产,一边自学藏文,虚心向当地人请教。他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从学字母开始,日积月累地抄写藏文,从书本和生活中学习,最终能够听懂大部分藏语,并用简单的日常用语与人交流。在工作中涉及案件时,他会请同事协助翻译,逐步克服了语言障碍。

生活适应同样是一道难关。

初到西藏时,李辉仅携带了学校生活时的四斤薄被、一张凉席和一只搪瓷脸盆。面对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衣着单薄的他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局促。藏族同事们见状,纷纷将自家的大衣、厚褥子塞进他的宿舍,用最质朴的方式传递着高原特有的温情。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温暖。”李辉回忆道。藏族同胞的关怀让他明白,在这片高原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纯粹而深厚。

“每当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十八军进藏将士的壮举就成了精神支柱。”他常以十八军修筑川藏公路的悲壮历史自勉——这条“天路”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筑路者,两千四百余忠魂永驻高原。

他运用在校期间学到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逐步适应了藏地的工作与生活。他不仅能动手搭建营房、维修水泵、安装水磨等生活设施,还参与修路、打石头、制作钢钎,甚至能打造斧头、弯刀等工具,被同事们称为“李师傅!”

最终,他在全连180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仅有的两名新党员之一。

1970 年 8 月 21 日昌都军分区再学连全体合影 (四排右三为李辉)

“工作狂”破案

高原破案率翻3倍

1970年,这位脸上还透露着丝丝稚嫩的大学生走进西藏昌都公安局大院,正式开启了他的西藏工作生涯。

李辉于波密县公安局工作时旧照

“工作狂”“不知疲倦的人”“笔杆子”——这些称呼,是同事们对李辉的“爱称”,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职业病”。

他扎根县局十年,没日没夜地调研分析,不断探索创新破案方法。凭借这股钻研精神,他和同事们硬是把全县的破案率从 0 提升到了 75%,最后三年达到 100%。波密县公安局跃居全区先进县局,李辉荣获先进工作者。

1980 年,李辉到昌都地区公安局秘书科主持工作期间,参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连续侦破不少新案和积案,到刑警队主持工作期间,率领同事们把侦破率由 25%提升到 75%,后提到 90%,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上阵。

李辉原创稿件及录用凭证

1984 年 3 月 3 日,邦达机场附近的果扎种畜场次仁旺修家发生了一起偷盗案,刑警队 3月 9 日才收到报警。嫌疑人狡猾得像狐狸,连续作案多起未被侦破。案件一度陷入僵局。李辉亲自带着侦查小组,翻山越岭,在海拔 4400 米高寒缺氧的牧场勘查现场,走访十多户曾被盗牧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蛛丝马迹中找到作案规律,采用“串案分析”、“并案侦查”等手段。经过两个日夜的艰苦努力,不仅成功破获了这起案件,还破获了一连串积案,当地百姓拍手称快,欢呼雀跃。

波密县的那起案件,更是让李辉刻骨铭心。

驻军某连队事务长住所内三千元现金被盗,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案发后,连队里人心惶惶,流言蜚语不断。李辉临危受命,连夜奔赴现场,迅速展开现场勘查。通过细致观察和调查研究,很快锁定了重点嫌疑人。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他与嫌疑人展开了一场艰苦的心理较量。高原的白天,窗外的阳光强烈得让人睁不开眼,李辉却浑然不觉。他耐心地和嫌疑人交谈,从法律的威严到人性的温暖,一点一点地瓦解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被盗现金被完整追回的那一刻,连队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不仅让部队战士们欢欣鼓舞,也让知情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能力和效率赞不绝口。

李辉从波密县公安局到昌都地区公安局接手或参与破案数百起,复查处理冤假错案一千余起,尚未发现有错的。

1979 年 2 月波密县第三次劳模会县直属单位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合影(二排左一为李辉)

李辉被聘为西藏自治区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常务理事会的证书

文能提笔杆,武能握枪杆  

李辉常说:“在西藏,做好任何一件事,对党和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支持,对老百姓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翻开泛黄的《西藏公安报》,李辉撰写的典型案例分析至今仍是基层干警的 “案头书”。他撰写的政策文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深受上级领导和同事认可。在侦破案例文章里,他总能用细腻的笔触,把复杂的案情讲得清清楚楚,不仅还原了案件真相,更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办案经验。

留存的工作资料

1978 年至 1991 年间,李辉以 27 篇新闻特写记录高原变迁,用 9 首诗词倾注对土地的深情,将刑侦工作中锤炼出的严谨逻辑融入政策解读,让文字成为传递法治温度的桥梁。

“我一直觉得,笔也是武器。”李辉说道,“有些工作你不能直接上阵解决,但你可以用文字还原真相、引导舆论、推动政策落实,一篇稿子写得好,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

在担任《西藏公安报》主编时,他的案头总堆着刑侦案例与文稿小样:白天深入案件现场,夜晚将复杂案情转化为通俗报道,电台里能听见他解读政策的声音,电视屏幕上有他策划的法治专题。

“很多人不知道我一边是副厅长,一边还是宣传一线的‘主笔’。白天跑现场,晚上爬格子,有时一个通宵能赶出三篇材料。”李辉笑着说道。

他在公安厅研究室主持工作期间,还主编有《西藏自治区公安厅组织史资料》上报本等。调某厅任办公室主任、副厅长期间主编有《西藏自治区某厅组织史资料》自编本;主编《西藏地区反间谍斗争史》等著作。

这份从枪杆子到笔杆子的坚守,让他在宣传战线上再次筑起一道精神界碑——“枪杆子守疆土,笔杆子守人心”。

李辉主编的著作(部分)

荣誉证书中这样评价他:“李辉同志,长期艰苦奋斗于隐蔽战线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为国家安全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份荣誉,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好见证。

李辉的荣誉证书(部分)

农门赤子家国情

谈到母校,李辉对西政的人才培养工作赞不绝口,眼神里满是期待。他打趣自己是从“泥巴地里爬出来的”,深知人才对发展有多重要,盼着学校能多培养些人才去西藏,帮着那里发展得更好。

李辉为西政创作的原创诗词《园丁颂》

李辉退休学习歌词本

2025年拍摄于成都双流(左三为李辉)

结  语

“咱们农民子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和不服输的劲儿。”他拍了拍身旁的桌子,语气里透着一股子认真,“你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要牢牢抓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关键,努力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安全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时他突然想起自己75年前学的第一首歌,叫《农民今年要当家》。说到这儿,这位从农民子弟成长起来的干部,眼神亮了起来,不由自主地开嗓唱了起来:

“一朵红梅万朵花呀嗬嗨,农民今年要当家呀嗬嗨,哥弟组织起农民协会呀……”

看呐,这就是一位西政人践行、传承“老西藏精神”,四十年风霜淬炼出来的雪域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