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法学科建设暨首届区域国别硕博研究生会议召开

西政网讯  (记者 程依 通讯员 林姿延)为深化区域国别法学科建设,强化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10月13日,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与区域国别学院联合主办的“区域国别法学科建设暨首届区域国别硕博研究生会议”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敬业楼6055召开。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君,研究生院院长徐泉,国际法学院院长周江、副院长宋云博、梅傲、钟英通,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阳兴龙、全体区域国别法学导师及区域国别法学硕博研究生参会。会议由国际法学院院长周江教授主持。

聚焦现状:锚定学科建设基点

会议伊始,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宋云博教授围绕区域国别法学学科建设概况作专题介绍。他指出,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略学科”,也是学校法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近年来,学院依托国际法传统优势,整合区域国别研究资源,在课程体系构建、导师团队培育、学术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初步形成覆盖东南亚、南亚等重点区域的特色研究方向,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动交流:师生共绘发展蓝图

随后,会议进入师生问答环节。2025级硕博研究生围绕“区域国别法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跨学科知识融合路径”“学术资源支持与实践平台搭建”等议题积极提问,现场讨论热烈。针对“如何平衡区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小语种能力与专业研究的协同培养”等问题,梅傲、张春良、阳兴龙、董静然等导师结合研究经验回应,强调“扎根区域、深耕问题”的导向,并表示学院将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法律+区域研究+小语种”复合能力训练。

指明方向:擘画学科发展路径

研究生院院长徐泉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区域国别法学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特性,重点把握三个发展方向:一是“高质量”,聚焦国家急需领域产出务实研究成果;二是“特色化”,依托学校“外语+法律”传统优势,打造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研究标识;三是“补短板”,加强跨学科师资建设,完善“理论—政策—实践”全链条培养体系。他特别强调,区域国别法学不同于传统部门法学,需研究者兼具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既精通法律规则,又深谙区域政治、经济、文化脉络,真正成为“区域问题的法律解读者”。

守正创新:厚植大国之学使命担当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君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区域国别法学是“大国之学”,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其根基在于深厚的国际法理论与扎实的区域研究能力。他对全体研究生提出三点期望:一要明确学科定位,深刻认识“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初心,将个人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二要夯实基础能力,以国际法为核心,精研东南亚、南亚区域整体国情、法律体系,并掌握至少一门当地小语种,提升“精准研究”本领;三要强化使命意识,避免“为研究而研究”,需以解决区域合作中的法律争议、规则协调等实际问题为导向,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君强调,学院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国别法学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体系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既是一次学科建设的“诊断会”,也是一场人才培养的“动员会”。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研究与学习,不负时代使命,为服务国家战略交出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