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辛建伟:雪域法治路,西政赤子心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潘泓宇 乔昂 逯子怡 郭子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寒假,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新2.png

辛建伟接受采访画面

“如果我的努力能够帮助边疆群众在法治化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多走哪怕一步,那我所付出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从藏南谷地到拉萨河畔,92级校友辛建伟以赤子之心扎根雪域,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西政人“博学笃行 厚德重法”的校训精神,成为雪域高原上温暖的法治之光。

雪域法缘:法治人生谱序章

辛建伟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他的父亲是一名解放西藏的战士。“我们的父辈为了维护祖国边疆稳定、解放西藏、建设西藏,阔别家乡进藏几十年,在这里扎下了根。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从小跟着西藏一同成长起来的,西藏是我们的家,更是我们相伴多年的亲人。”在父辈的建设下,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由于地形造成的相对封闭以及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法治建设进展缓慢、困难重重,在老百姓中间长大的辛建伟也曾目睹藏区百姓采用传统习俗来解决纠纷,由此下定决心要去一所重点法学院校,以求现代的、文明的息讼止争之术。“为祖国建设法治西藏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对父辈意志的传承。”辛建伟如是说。

1992年,辛建伟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开始了他的法律求学之旅。在校期间,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各门法学类课程,“当时我没课的时候就到处旁听,也不分什么内容,就想着机会难得,能学得再广一点、再深一些,说不定未来某一天就能派上用场。”时隔多年,已经独立开办律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的他仍然在办公室和家里放着当时在西政读书时的教材,思绪不明时常常拿在手中翻读,总能有新的收获,“那些我读过的书、老教授们说过的话,在我自己从事法律工作之后对这些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是真正的宝藏。我能在律师的道路上走这么远,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西南政法学院的求学经历奠定了我取得今天一切成就的基石”。

辛建伟的毕业证书

除了自身勤奋好学,当然也少不了良师相助。提及英语学习,辛建伟至今仍对母校宋必姝老师的无私帮助充满感激。刚入学的时候辛建伟的英语底子薄弱,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教育,大学的第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和同学们用英语交流互动,辛建伟听不懂老师的提问,只能尴尬地学着其他同学说“pardon”。但是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负责辛建伟所在班级英语教学的宋必姝老师,为了帮助辛建伟攻破英语难关,不仅在课堂上悉心教导,还在每周周末牺牲休息时间为辛建伟补强英语方面的短板。在以后的人生中,这段经历始终在哺育辛建伟的精神成长,“宋老师的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她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才是最有价值的,也让我坚定了毕业后要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人的信念。这些年我总是想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这样才无愧于恩师”。

再回高原:法治丹心润雪域

毕业三十余年后,作为西藏地区2021年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律师”称号的辛建伟热情接受了来自母校校友采访团的采访。当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怀揣着对优秀校友的敬意奔赴拉萨源尚律师事务所,以为这家律所必然坐落在拉萨市中心的高大写字楼时,现实的反差却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随着导航软件的提示信息,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统建楼,而这位“全国优秀律师”的办公场所就在第一排居民楼第一栋的六楼。面对采访团的好奇,辛建伟笑道:“这里离市中院比较近,便于开展工作。只要是找到我们帮忙的,需要我们提供法律服务的,我们都会尽全力帮助。这周围小区的许多居民知道这里有一家律所,平时遇到法律问题就都来咨询,我们也从来没有收钱。”而随着采访的进行,通过了解辛建伟的职业经历,采访团也渐渐理解到辛建伟的满腔赤诚。

隐藏在居民楼里的拉萨源尚律师事务所

1996年,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得如火如荼、东南沿海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候,同时期的许多应届生都选择了前往经济更发达的南方地区,即将毕业的辛建伟也收到了来自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检察院递来的橄榄枝。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辛建伟做出了有别于常人但又合乎情理的选择:他要回到拉萨去。

“不求功名利禄,但愿合乎本心。”在辛建伟看来,是家乡哺育了他,托举着他走出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从小在西藏长大的他,深刻明白西藏的法治建设还有漫长的路需要走,西藏迫切地需要法治人才,所以,他现在要带着自己学到的本领回去。

起初辛建伟被分配到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公安局,在拉萨贡嘎机场工作了九年。拥有这样一份稳定、福利待遇好、体面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很难得了,但对辛建伟来说,他对自己的法律职业之路还有着更高的自我挑战:“一份发展稳定的工作固然是安身立命之本,但是在西政的四年我被培养成为了一个法律人,我回到西藏来就是想从根源上促进藏区百姓的法治思维,而律师这份职业更契合我的想法”。于是在通过司法考试后,辛建伟辞去了这份别人眼中的好工作,放弃了安稳的生活,转头跟随着同在拉萨的师兄师姐,带着满腔热忱重新出发。转变的是职业与身份,不变的是那颗装满为民情怀与深谙时代使命的初心。

在跟随师兄师姐们做律师的日子里,辛建伟用脚步丈量着牧区的宽广,用真心体察着农牧民最为难的法律需求:“西藏广大的老百姓是热情和淳朴的,但是在纠纷解决上,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以及因传统文化而产生的面对‘官司’的羞耻感,他们还不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温情与公正。很多农牧民在处理纠纷时,还在沿袭着传统落后的习俗。我觉得我选择对了,这里的确是需要我发挥法律工作者作用的地方。”2018年起,辛建伟积极组建由多民族律师组成的法律团队,五年内先后承担了拉萨市八廓社区、尼木县、达孜区、堆龙德庆区、墨竹工卡县、当雄县共计37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工作,为了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程序,他所带领的律师团队编制了《西藏源尚律师事务所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执行手册》,为每一个村(居)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台账。

辛建伟在村子里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向农牧民分发普法小册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之后,辛建伟带领团队总结归纳工作经验,结合群众身边常见的家事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劳务用工、残疾人权益维护等,使用藏汉双语编辑了便于群众活学活用的《农牧民法律知识一百问》。“在西藏,农牧民人口众多,又因其生活方式而分布零散,很多时候在面临纠纷时,不能及时找到律师帮助。所以我们编撰了这本汉藏双语的法律知识手册并公益配发到我们所负责的村子,尽量做到每家一本,让这本册子成为每户农牧民的‘家庭法律顾问’,一方面帮助他们利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另一方面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埋下一颗法治的种子,期待伴随着西藏的法治建设,这颗种子能在藏区百姓的心中开花结果。”此外,辛建伟的团队还制作了贴近群众生活的民间借贷、劳务用工、货物运输、婚姻家事等方面的格式范本合同,让农牧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律师提供的专业化服务。

辛建伟带领团队编撰的藏汉双语《农牧民法律知识一百问》

扎根西部:西政精神薪火传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被人问及是什么支持他在西藏法治建设道路上前行了这么久,辛建伟总是这样说:“法治,不仅是要求国家要有完备、科学的法律可供人们适用、参照,更是要人们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崇尚法律,以法的精神来指导日常生活,以法的规定来规范行为,从而助力国家的长盛久安。所以,哪怕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的一言一行,能够在老百姓心中留下痕迹,即便只是改变一点点,未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一定会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步,这样就足够了。”

藏博会上辛建伟正向藏族手工艺师傅们宣传产品原产地保护等相关法律知识

辛建伟更是知行合一地做到了他对人民、对历史的承诺。除了律师之外,辛建伟还有两重身份:市人大代表和党代表。在任职期间,他注意到拉萨市区内缺乏无障碍设施建设,很多身体不便的人在出行方面存在着困难和障碍。于是,他利用人大代表和党代表的平台,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关于在公共场所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如今的拉萨市已经在市区内完善了无障碍设施,为特殊人群的出行增添了诸多便利。辛建伟还关注着由于城市化进展加快而失去农牧地的农牧民再就业问题,为此他向拉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诸多建议,呼吁行政单位关注失地农牧民的生计问题,促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失地群众实现再就业。

辛建伟作为拉萨市人大代表参加拉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在西南政法大学75周年华诞来临之际,辛建伟向母校献上了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如江水奔涌向前,法学薪火永续传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的法治力量!”同时,他也向打算奔赴祖国西部地区、将青春贡献给人民的师弟师妹们给予了最亲切的期盼:“西部是法治建设的热土,这里有广阔的天地等着青春的力量去施展才华,希望同学们能永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怀揣着法治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结  语

对于西部地区,辛建伟是满怀深情的,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建设在西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片雪山巍峨、草原辽阔的土地上,这里的人们热情朴实,厚重的藏文化同悠久的汉文化交织,共同浇灌了我的精神家园,每当我遇到艰难险阻时,想想这雪山之高耸、草原之厚重,想想这里人们质朴的笑脸,我就有了敢于挑战困难的动力,作为法律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辛建伟将继续扎根雪域高原,竭尽心血助力西藏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让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种子在高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