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筑梦,纸间成章|解读西政学生学术刊物的成长与坚守

刊物.jpg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祖小雅 李雅锌 陶雨欣)为聚焦学术前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西南政法大学鼓励各院系创办各类学生学术期刊,旨在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1979年创刊的《西南政法学院学报》经过多次改版升级,最终发展为双月刊《现代法学》,成为国内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获得四川省高校期刊一等奖。其他院系也积极创办特色期刊,如刑侦系的《侦查》、林向荣教授主编的《外国法学研究》等,在各自专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函授部《函授通讯》和校党委院刊也为师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些刊物共同构成了西政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学校在法学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

学校始终鼓励学生办刊,每一本刊物的诞生,都是对“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校训的生动诠释;每一篇文章的书写,都在为西政的学术与文化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在各编辑部的努力下,这些刊物不断发挥着学术引领作用,助力青年学子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笔墨筑梦,勾勒心中新传天地;纸间成章,铺就时代法治华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部分刊物。

1、刊物名:《政法评论》

“岁月淬炼的学术灯塔”

创办者:研究生院

创办时间:1985年

《政法评论》封面图

《政法评论》创办于1985年,前身为《法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是西南政法大学主管主办的法学学术刊物,被学校纳入校定核心期刊D2类集刊。这份学术刊物由研究生创办,他们扎根于法律文化土壤,旨在扶持青年的学术热忱。

《政法评论》编辑部不断革新着办刊模式,如今正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公开出版。坚持着“青年学术”的理念,编辑部将征稿对象扩展至优秀本科生,并总结出了“基础理论”、“判解研究”、“法政时评”、“前沿探索”和“域外法鉴”五大板块。

为持续提升办刊质量与影响力,学院明确发展定位,坚持“以书代刊”的发展策略,同时与知网合作,并积极争取申请全国公开的学术刊号。除此之外,为增强刊物的学术认可度与激励作用,提出在《政法评论》发表的论文可以用于我校学生科研项目课题结项,并持续增加经费投入,改进编审流程。

《政法评论》编辑部成员用三十余载的坚持证明,真正的学术力量,经得起时光的考验。

2、刊物名:《经济法》

“以经为脉,编织学术交流网”

创办者:经济法学院

合刊时间:2016年

《经济法》封面图

经济法学院的《经济法》刊物由《经济法》(本科生版)和《经济法》(研究生版)合并而来,创刊者们出于热忱加入编辑部,立志展现学院风采并推动经济法研究。

《经济法》编辑部合影

为广纳贤才,刊物编辑部成员们以线上全平台为桥梁,多方收集稿件,并精心对待每一篇来稿。为打造更具深度的刊物内容,编辑部积极向校内老师发出卷首语邀约。在团队的诚挚沟通与不懈努力下,最终荣幸获得了经济法学院许安平教授的鼎力支持。

2024级研究生、编辑部成员张颖介绍道,成员们始终以提升刊物品质、保障如期出刊为目标,主动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大征稿宣传广度、优化稿件激励机制、细化写作规范与格式要求……编辑部特别注重对“学术新苗”的发现与培育。对于展现出潜力的稿件,编辑们会投入大量精力,与作者进行细致深入的沟通交流,提供专业修改建议,助力其稿件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正是编辑部成员们的坚持与热爱,让《经济法》在学术园地中稳步生长。在这里,每一个人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都能得到展现。

3、刊物名:《民商法青年学刊》

“以法为炬,照亮青年学术之路”

创办者:民商法学院

创办时间:2024年

《民商法青年学刊》封面图

2024年,在“毓秀计划”的支持下,民商法学院创设了《民商法青年学刊》。编辑部以“聚焦法治实践,包容独到观点”为宗旨,打造了专题研究、法学论坛和法学译作等板块。

创刊之初,编辑部团队在一步步摸索中完成了从学生到专业编辑的角色转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自主构建了涵盖板块设计、审稿流程以及宣发出版的全套运作体系。面对内刊身份在学术成果认定与保护方面的客观局限,团队将提升刊物内容质量和学术公信力作为核心突破口,通过建立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和透明公正的用稿流程,逐步赢得了包括五院四系在内的多所高校青年学者的信任。编辑部始终坚持以质取胜、精益求精的理念,持续优化审稿机制,确保每一篇刊发文章都经得起学术检验。

《民商法青年学刊》编辑部线上会议合影

在编辑部的努力之下,刊物吸引了多所高校青年学者投稿,也让多位青年学子崭露头角。比如,曾刊发的民商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林子涵的论文——《自然人权利能力概念与人格概念之演进关系探讨》,在首届民商法学院学术新星暨本硕博学术讲坛中荣获一等奖,并助力他在博学讲坛第四期中成为主讲人之一。这正是编辑部“扶持青年成长”初心的生动写照。

目前仍在《民商法青年学刊》编辑部任指导工作的民商法学院2021级硕士毕业生、现北京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何炀表示,感谢学院党委、团委的支持,特别要感谢张力院长和其他老师的指导,为刊物的发展指明方向。更要感谢全体编辑团队的付出,是他们滋养了这份刊物的每一寸成长。

新征程上,《民商法青年学刊》将继续与青年学者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法学篇章。

4、刊物名:《西政法学》

“以文为舟,映照学术求真途”

创办者:法学院

创办时间:2024年

《西政法学》封面图

以“青年之思,以文论法,学术立刊,平心持正”为创刊宗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于2024年创办《西政法学》,其编辑部致力于展学子风采、聚学术真知。

《西政法学》编辑部立足于法学院优势学科,面向所有法学二级学科征稿收稿,首期收到来稿94篇,第二期增至114篇。编辑部遵循“三审三校”的审核流程,成员涵盖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少数优秀本科生,设专家团队进行把关。

《西政法学》编辑部培训留影

为广开高质量稿源、激发学术创作活力,编辑部主动创新,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未法杯”征文比赛。 比赛聚焦近70个热点问题,面向全国公开征稿,共吸引有效投稿400余篇,不仅显著拓宽了优质稿件来源,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编辑部成员们过去多是以投稿者身份体会收稿、审稿、退稿以及录用等过程,如今以编辑身份审阅论文的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不仅体会到了编辑工作的不易,也对前沿学术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这也更加坚定了成员们想要将《西政法学》打造成西政名片、西政品牌的决心。

以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展示法学学子风采为目标,《西政法学》编辑部定将努力搭建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习心得的优秀平台。

5、刊物名:《西政新闻传播学报》

“以传为翼,翱翔学术探索之空”

创办者:新闻传播学院

创办时间:2024年

《西政新闻传播学报》封面图

为补齐学术领域的短板,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于2024年携手创办了《西政新闻传播学报》,让学术研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引擎。

在主创团队的规划下,刊物确定了半年刊的形式,栏目设置涵盖新闻学相关多个核心领域并特设“学术前沿在线”,捕捉数智时代新议题。首期出刊便聚焦前沿课题,其中武斌等人的“从媒介按摩到情感修复”一文成为实务研究的典范,赢得了交口称赞。

《西政新闻传播学报》编辑部合影

《西政新闻传播学报》团队深知内容质量是立刊之本, 蔡斐院长与编辑部师生始终怀揣“学术初心”,以高度的使命感投入刊物的精耕细作。 面对办刊过程中大量需要无偿投入的编辑、校对工作,团队依旧倾注精力,严格把控稿件质量、精心打磨每一篇入选文章。

“这份刊物承载着学院对新闻传播学未来的憧憬。”团队成员们表示,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期许,转化为精益求精的办刊动力,让《西政新闻传播学报》始终质量不减。

下一步,《西政新闻传播学报》将争取成为公开出版的学术集刊,并通过经费支持与队伍建设,让年轻教师带领硕博生在实践中成长。这份刊物终将成为新闻传播学学科崛起的绚烂一笔。

薪火相传筑学脉,共谱学术新篇章

截至目前,各学院产出的学生学术刊物共计18本。各刊物携手并进,为万千学子搭建起思想碰撞、才华展示的宝贵平台,持续为学校深厚的学术底蕴注入青春智慧。

学校各学院学生刊物一览

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学术刊物编辑团队在各有侧重的同时,皆怀揣着“促进学术交流、培育学术人才”的共同愿景,汇聚智慧,激荡思想,共同绘就了一道彰显西政学术活力与青年担当的亮丽风景线。

如今,在各个编辑部的努力下,这些刊物已初显成效。它们不仅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更是人才培育的摇篮。各刊物将继续紧扣学科发展方向,创新运用前沿理论与实践方法,为学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注入学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