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邓丽娟:春山可望,岁月可为

西政网讯  (记者 程依 通讯员 李泞 牟穗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而他们的背后,也往往有一群记录者,用镜头与笔尖,诠释着梦想与担当,西南政法大学2008届校友邓丽娟,便是其中一位。她是主流媒体的“主力军”,用镜头对准热点,记录时代风云。同时,她也是扎根西部的“探索者”,用自己的力量为这片土地的建设添砖加瓦、激浊扬清。

从初入西政时对未来的懵懂憧憬的新闻学子,到如今在镜头前从容自信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邓丽娟的每一步都写满了坚持与奋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她坚守“新闻人”的初心与“西政人”的情怀,出现于重大事件现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与传播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动人瞬间。

邓丽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中的出镜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邓丽娟采访外国嘉宾

 以笔尖为犁 深耕理想沃土 

邓丽娟的高中班主任是一名政治老师,曾向他们讲述社会与法的知识,这些知识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埋下了对“正义”一词最初的理解。2004年高考后的夏天,邓丽娟带着对“正义”的向往选择了西南政法大学。然而命运的馈赠总是暗藏惊喜,她被新闻学院录取,从此就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在西政的四年,她选择了修习法律与新闻双学位,并由此开启了一段独特的求学之旅。

大一刚入学时,辅导员征集有兴趣创办军训小报的同学,因为邓丽娟从小就对文字工作有热情,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办报过程中,她和同学们一起,每天穿梭在军训场地,观察同学们的训练日常,记录那些汗水与欢笑交织的瞬间。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新闻实践能力,更让她对“记者”有了初步的理解。

邓丽娟接受采访

在西政学习的四年,她在法律与新闻的双学位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法律与新闻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紧密相连。”邓丽娟回忆道,“它们都强调客观公正,这种共通性让我学会以一颗客观的心去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这种在法律与新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维模式,为邓丽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日后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时,它就像一座稳固的灯塔,指引着邓丽娟始终坚守客观。

 国庆70周年,邓丽娟与总台连线报道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2008年,她选择到英国利兹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学习国际新闻专业——这个决定,既源于对本科阶段新闻实践的热爱,更是想从国际视野探索新闻这个概念。在英国的课堂学习中,“来自BBC、CNN的老师,他们总说新闻工作者是‘中立的观察者’,标榜他们自己做的是新闻,而中国做的是宣传。其实这所谓‘客观’的背后总有话语体系的博弈。当西方媒体用偏见解读中国时,我们需要更有力量的中国声音。”这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回到中国的决心,去讲出最客观真实的新闻和最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于是硕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所在地——重庆,这座让她充满感情的城市,同时也是西部发展的前沿阵地。

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邓丽娟与外籍记者共同拍摄CGTN国际传播节目《百年印记》

 以新闻为炬 照亮时代褶皱 

回国后,邓丽娟幸运地入职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部。两个月后,她便有幸与同事一起,赶赴时政新闻人最高光的时刻——全国两会现场,参与到重大主题的报道工作中。尽管在重庆台的工作生涯只有短短两年,但在此期间,因为参与了许多重大主题的报道,邓丽娟的收获和成长是有目共睹的。“全国两会、党的十八大报道我都有参与,一步步见证着中国重要政治生活的变迁以及民众关注热点的更迭。国家经历的挑战时刻也在报道中深刻反映。”

这两年的经历奠定了她向更高新闻殿堂迈进的基础。2013年,邓丽娟通过层层选拔和考试,有幸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同时,她选择留在央视重庆记者站,继续关注和报道重庆的故事。

邓丽娟工作日常

“进入央视后,报道视野从‘重庆视角’升级为‘全国视野’。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让自己的报道更加丰满立体。”此后,她始终扎根西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都在她的镜头下凝练成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

邓丽娟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报道

“身为主流媒体的记者,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面对重庆山火和万州公交坠江等突发事件,邓丽娟沉着冷静,冲在一线,以“记录就是参与”的独特视角进行报道。2018年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后,她在赶赴现场的路上便思考报道角度。在时间紧急且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邓丽娟坚守专业和原则,在此后3小时直播中仅客观描述现场,“我的职责是抵达现场,然后公正客观地告诉你现场是什么样子。主流媒体的记者,不能带有私人情绪、不能带有主观立场,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律人用证据定罪,新闻人用事实说话,本质上都是对抗偏见的武器。

邓丽娟报道万州公交坠江事件

2022年8月重庆北碚山火,邓丽娟深入火场核心区域,在滚滚浓烟中独家记录下消防员和志愿者的救火现场,该报道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社会责任担当经典案例之一,是其媒体担当的生动写照。谈及亲历者的感受,她说:“面对突发情况,第一反应是震惊,第二反应是平静,第三反应会迅速进入一种很兴奋的状态。它让我们克服掉对环境未知的恐惧,意识到作为记者的职业使命感,然后便会一往无前。”

邓丽娟采访参与2022年重庆山火救援的消防员 

 以担当为梁 撑起民生重责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关注民生,人民情怀,一直是邓丽娟工作的主旋律。她的足迹遍布重庆各个区县,深入脱贫攻坚的一线现场,淬炼出她对职业的深刻理解。“人民情怀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新闻记者需时刻清醒,为谁发声,向谁传递,话语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十分重要的。”

邓丽娟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石柱县中益乡采访村民(上图右二、下图右二为邓丽娟)

在邓丽娟的报道中,既有“国之大者”的深远,又有“民生小事”的温情。2021年,一则95后妈妈记录脑瘫女儿豆豆学穿衣的视频闯入她的视野,小女孩那句“妈妈对不起,我穿太慢了”的喃喃自语,瞬间击中了她的心。“这是一个关于勇气与爱的故事,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看见。”随后的三年,她跟踪拍摄豆豆一家:父亲白天搬砖、晚上送外卖的疲惫身影,母亲日复一日陪伴康复训练的坚韧,还有豆豆从蹒跚学步到走进校园的每一步蜕变。邓丽娟说:“是豆豆一家治愈了我。当我看到他们拒绝外界帮助,坚持用双手创造生活时,突然领悟到,新闻的力量不仅是传播,更是致敬那些在平凡中闪耀的灵魂。”这部纪实作品《豆豆上学》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精湛的制作水准,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2024年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角逐亚广联国际大奖,并最终获得“评委特别奖”。

邓丽娟采访脑瘫女孩豆豆一家(右一为邓丽娟)

深耕新闻领域多年,邓丽娟获多项业内专业认可。她的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亚广联评委特别奖、中宣部新春走基层优秀作品等荣誉,她曾被评为2019年和2021年中宣部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好党员”。在重大宣传报道上,邓丽娟紧跟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凭借在建党百年、国庆70周年等重大节点报道中的突出表现,获总台嘉奖,充分彰显她作为新闻人的能力和魄力。

在舆论的风云变幻中,邓丽娟用真心和专业,在每一次报道中锚定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让新闻有深度、广度和温度。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成为在舆论浪潮中坚守正义、传递温暖的中流砥柱。

 以赤子之心 感恩母校赋予 

在新闻行业深耕多年,邓丽娟凭借着出色的专业能力与不懈奋斗,扎根基层,心系民生。在她笃行不怠的背后,西南政法大学始终是她坚实的后盾,承载着她满满的感恩与深情。西南政法大学的学习氛围和专业教育对邓丽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一直认为西政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学校,而新闻采访同样需要理性。它赋予我们客观看待世界的眼光,成为新闻工作中坚守原则的基石。”2024年初,邓丽娟光荣增补为第十六届重庆市渝北区政协委员,以新的身份和视角参政议政。

邓丽娟作为渝北区政协委员发言

从一个人的坚守映射一代人的答案。在母校75周年华诞之际,邓丽娟由衷表达祝福与期待,“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在法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上持续突破创新。更希望西政学子能够秉持‘心系天下、自强不息、严谨求实、和衷共济’的西政精神去探索世界和面对人生。”她谈到西政的法治教育为所有学子,包括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都赋予了公平正义的人格底色。在她心中,西南政法大学是一片滋养理想的沃土,无论是法律人还是新闻人,都在这里怀揣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邓丽娟与学生采访团队合照(右二为邓丽娟) 

结  语

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无数个如邓丽娟一样在自身领域扎实奋斗的西政人以点点微光为学子照亮了求索的漫漫长路。时光流转中,西政人用行动诠释着最朴素的真理,比专业背景更重要的,是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比技艺传承更珍贵的,是理性之下永不冷却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