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西政人丨朱玥霖:1059天,写在日历上的梦想成真了

新西政人.jpg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在西政,每一个青春故事的开始,都自带一片辽阔的可能。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理想的执着,新西政人踏入这座底蕴深厚的校园,延续西政人独特的精神血脉,开启不负热爱、不负期待的大学时光。

《我是新西政人》专栏正式与大家见面,通过记录一批2025级新生的奋斗故事,呈现他们如何面对挑战、认识自我,在迷茫中探索方向,在坚持中实现成长。这些平凡而真诚的叙事,不仅是每个人独有的青春印记,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愿这些故事陪伴全体西政人,步履不停、向光而行。

朱玥霖

经济法学院法学专业2025级本科生

1059天,写在日历上的梦想成真了

我的法学梦,始于7岁那年夏夜。妈妈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制服上的法徽在灯光下闪着微光,我拽着她的衣角问:“法官是做什么的呀?”她简单地说:“是帮人找回公平的人。”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在纸上画了满满一页天平——后来才知道,那歪歪扭扭的笔画,是梦想最初的形状。

朱玥霖妈妈工作的照片

妈妈就是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她一直是一名我无比崇拜的法官。高中入学第一天,我在课本扉页写下“西南政法大学”,像宣告一个秘密。同学们打趣说我“心比天高”,我却把西南政法的校门照片夹进笔记本:记忆里,妈妈夜晚伏案改卷时眼镜滑到鼻尖的模样、庭后给当事人耐心解释法条的温柔,早已在我心里种下种子:“我要成为像她一样,让别人觉得‘靠谱’的法律人。”

朱玥霖高一进校时在日历上的批注

高三的现实却给了我一记闷棍。第一次模拟考,我的成绩离西政录取线差了整整30分。深夜躲在房间里,我盯着西政官网的“历年分数线”,眼泪砸在键盘上——原来“热爱”和“实现”之间,隔着一座需要用汗水填平的山。

二统成绩出来那天,我在班主任办公室哭得喘不过气。他递来一张纸巾,忽然说:“理想没有能不能实现之说,只有去不去努力追求。”回想起妈妈,无数日夜的辛勤和对儿时的我的陪伴的亏欠都被她化作一句“法学是苦路,但只要想到能帮人,就不觉得累。”

那天起,我把每一科的任务细化到题号,在反反复复的挫折和磨炼当中笑着抹掉眼泪,继续在笔记本上写:“今天比昨天多对了5道题,离西政又近了一步。”

朱玥霖高三最后一段时间堆积的卷子

查分那天,我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手止不住发抖。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大哭,也没有跳起来欢呼,只是平静地截图发给爸妈,轻轻说了一句:“应该够了。”然后翻开日记本,写下:“给14岁的自己:你看,犟脾气也能开花。”

8月,我拆开信封,“西南政法”四个字烫得手心发热。忽然想起7岁那年问妈妈“法官是做什么的”,想起高三深夜台灯下的眼泪,想起妈妈说的那句“热爱能铺路”——原来那些熬的夜、掉的泪,都是为了让14岁那个心比天高的自己,能笑着对7岁的小丫头说:“你看,梦想真的会实现。”

西南政法大学教给我的第一堂课,在我还未正式踏入校门前就已经完成——不必害怕“不够优”,因为每个平凡的坚持,都是向梦想靠近的一步。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看着初心说“我还能爬起来”;真正的“奋斗”,不是喊出多么响亮的口号,而是把“热爱”熬成“习惯”,让每一天的努力,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那一刻,我终于懂了妈妈当年的话:法律人最珍贵的,不是头顶的光环,而是心里的那盏灯——它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活成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