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工作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

西政网讯(记者 范云娜)“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工作研讨会于4月18日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部署的涉外法治领域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强法治工作部门和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涉外法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协作。

研讨会现场.jpg

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承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秘书处、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秘书处共同协办。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中央政法委九局、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局、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有关同志,以及全国51家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的负责人及部分特邀院校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

4月18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工作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毓才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华,法律教指委委员、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副局长丁天球,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等同志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法律教指委副秘书长,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燕主持。

林维校长讲话.jpg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

林维校长代表西南政法大学,代表樊伟书记向各位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他表示,西南政法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地,抢抓发展机遇,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当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他希望,在此次会议中,各位领导与嘉宾能够一起携手,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紧缺的人才,奋力谱写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篇章。 

曹华讲话_副本.jpg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华

曹华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并从自身工作实践与经验的角度出发,围绕实务部门与高校合作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实务部门和高校需要把工作中的问题和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对方,实务部门要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和梳理,让高校老师和学生从中获得足够的信息和启发,同时高校也要重视把自己的研究专长、特色团队和经验向实务部门进行推荐报告,对实务部门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实务部门和高校需要共同对现有的合作培养方式进行反省创新,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专业研究能力的同时,更需要重视训练基础能力,注重工作品格的塑造。

杜焕芳.jpg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

杜焕芳秘书长在致辞中从三个维度系统介绍了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认识,一是从中国法学教育承担重大改革任务的角度,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二是从涉外法治建设协同工作的角度,法学院校承担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大核心任务,不仅要做好涉外法治的智库研究和社会服务,还要落实好涉外法治项目的人才培养;三是从立德树人角度,强调教育是使人成之为人的崇高事业,要把握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关系,首先要把德立起来,同时解决好法治人才培养“虚而不实”的问题。

工作经验分享

时延安.jpg

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延

随后,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延安主持工作经验分享环节,来自各院校的17位专家学者结合所在院校的实践与探索作了主题发言,交流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经验。

cc1cf2a50109bb3ce62964b2bd32c85.jpg

aab9fe80557672be2d70f4a8679974b.jpg

发言现场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君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刘智慧以“协同创新,多元共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挑战”、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邓海峰以“以实践为导向、面向国际舞台的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情况报告”、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常安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法治保障、创新‘法学+区域国别+语言’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教研室主任万勇以“产学研用融合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哲玮以“两翼齐飞: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北大经验”、武汉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苏金远以“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协同联动——武汉大学积极推动涉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毕雁英以“维护国家安全视角下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复旦探索”、厦门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何丽新以“厦门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海洋大学涉外法治教学运行部主任王倩云以“筑梦深蓝,法治领航——中国海洋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回顾与展望”、贵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孙志煜以“实践导向、协同育人:贵州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方芳以“沈阳师范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情况汇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丹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洪永红以“‘1+N’特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湘潭大学实践”、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陶斌智以“区域协同・融合创新・战略赋能:广西师范大学中国一东盟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与前瞻”、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史玉成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三位一体’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甘政法实践”为题进行了工作经验分享。

与会专家和院校代表还就涉外法治教材建设、深化高校与涉外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障碍与急需的政策支持、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机制、涉外法治课程建设、涉外法治师资配备和实践环节设计、建立涉外法治人才长线培养机制等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参会人员16.jpg

法律教指委委员、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副局长丁天球

在闭幕式上,法律教指委委员、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副局长丁天球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法律教指委首次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举办的法治实务部门、培养院校共同参加的研讨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他代表法律教指委向全体与会单位提出建议,各培养单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着力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供给,着力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会议合影.jpg

参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