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代表队荣获第十四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冠军!

喜讯封面图_副本.jpg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应当允许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方自由使用他人作品吗?4月14日下午,第十四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决赛在武汉举行,西南政法大学与西北政法大学两支辩论队就这一辩题展开激烈交锋。最终,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获得冠军,创下了学校参加“法理争鸣”辩论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

夺冠不是偶然,而是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单位鼎力合作、指导老师们和队员协同备战的结果。

接到比赛邀请后,党委副书记刘革高度重视,指示校团委全力保障队员备赛,配强指导老师,选拔高水平队伍,将西政辩论文化发扬光大。经过校团委、辩论队教练及队委会的审慎考量,决定从报名的队员中选拔6位实战经验丰富的队员参赛。

本次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由辩论队主教练、外语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景轶带队,人工智能法学院2022级张津康担任教练员,民商法学院2022级张文博以及商学院2022级叶可骋、民商法学院2023级李依林、国际法学院2023级梁辰、行政法学院2023级杨皓文、人工智能法学院2023级邹一帆等6位同学组成。团委书记郑志峰,民商法学院倪朱亮、伯雨鸿等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专业指导。

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初赛击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赛击败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半决赛击败上海交通大学,决赛击败西北政法大学,最终获得冠军,创下了我校参加“法理争鸣”辩论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李依林同学还获得了复赛和半决赛的单场最佳辩手的荣誉。

西政校辩论队参赛合影

李依林同学获得复赛和半决赛单场最佳辩手(右一)

决赛交锋

是AI挤占了著作权人的潜在市场?

还是AI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创作热情?

决赛中,正反双方均站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立场,深入探讨人与AI的关系——到底是AI挤占了著作权人的潜在市场,还是AI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创作热情?

正方西南政法大学开篇即表明立场:“我方认为,允许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更能平衡AI发展与产权保护。”

正方认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阶段不直接构成侵权,而AI技术通过人机协作突破创作边界,与创作者形成良性互动,带来文化市场质与量的提升。比如在绘画领域,曾获美国科罗拉多州数字艺术类第一名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就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了一条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思路。

“谷歌GCM让神经网络通过大量天气数据学习天气变化原理,三十秒能够模拟22天的天气,效率超过了一切传统预测模型。”正方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领域深刻变革,更加需要推动建设与科技发展前沿相匹配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唯有允许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才能实现技术发展创新、社会整体利益、国家战略布局的齐头并进。

“允许未经授权自由使用他人作品将使得创作者的创作和分享意愿受损,人工智能也将因此失去长远发展的数据养料。”反方西北政法大学反驳道,信任危机的本质,是技术伦理与人类价值的严重错位。AI训练数据的“寄生式创新”,暴露出技术资本主义对创作生态的掠夺本质。“我们主张建立‘人本优先’的数字契约:在保障数据要素合理流通的同时,必须确立创作者对作品衍生价值的控制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共生共荣,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反方举例道,武汉理工数传集团这家独角兽企业建立了首个出版行业大模型,使用名家名著、优秀作品集等素材进行底层训练,在保证作品原创性的同时,还能提升稿件质量。因此,人工智能和人类创作者合则两利、分则两弊,唯有公正共赢的秩序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激烈角逐,结果如下——

冠军:西南政法大学

亚军:西北政法大学

季军: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优秀奖: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湖北大学

最佳辩手:西北政法大学二辩选手沈泽宇

备赛过程

尽管比赛周期不长,但辩题涉及的内容都是版权领域前沿且疑难的问题,且同一辩题要“双持”,第一天打完正方第二天又要打反方,这对几位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同学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面对生疏的话题,郑志峰、倪朱亮、伯雨鸿、景轶等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给队员们破题立论提供了极大帮助。

队员们正熬夜备赛

初赛阶段,团委书记郑志峰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队员逐渐建立起了对持方观点的自信,队伍最终以3:0的绝对优势赢下初赛。

复赛阶段,伯雨鸿老师带领同学们探讨经典案例和裁判文书,打破了同学们对网络文学侵权领域的陌生感,两场复赛均以2:1的比分赢得比赛。

倪朱亮老师为队员开设专题讲座

半决赛、决赛阶段,倪朱亮老师更是为队员们开设了一场专题讲座,并远程进行线上指导,使队员们对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方是否可自由使用他人作品的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最终决赛以4:1大比分夺得冠军。

总教练景轶老师在外语学院的支持下全程跟赛,指导队员们在研究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联系社会大众,带领队员们从辩论角度综合思考问题。

在指导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队员们克服复赛提前一周进行等困难,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搜集资料,检索国内外的经典案例、指导性案例,从上百份论文、判例中总结思路。

比赛中场暂停时队员们紧张讨论战术

备赛过程艰辛,但并不是只有上场的6位队员在战斗。辩论队执行教练张琦琦,辩论队队长唐艺芸等高年级队员一起加入讨论,与队员一同出谋划策;正在广州实习的队员法学院2023级研究生武奥然在决赛前一天特地赶到武汉,陪队员们练习;每场比赛前,校辩论队的另外8位同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等兄弟高校的辩论队倾力协助,与上场队员就辩题开展模拟辩论,本次比赛一共开展了8场模拟辩论。

他们抓住所有碎片化的时间,在乘车路上、候场彩排时都回想着整个立论的内容和各个攻防点,尽可能地背下所有要用到的事例,确保在决赛中展现最好的状态,在气势上和内容上做足准备,不留遗憾地完成了这场比赛。冠军头衔正是对校辩论队认真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认可!

据悉,作为全国高校法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之一,本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由中国版权协会指导,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版权局)、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版权局)主办,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承办。

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2所知名高校的辩论队参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防范”“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法律边界”等时代性辩题,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法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