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西部强国行 | 杨小花:高原上绽放的“正义雪莲”

西政网讯  (记者 范云娜 通讯员 郑佳铭 甘婧颖 刘可人  孙银川 张景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青年西部强国行暨校史育人大型调研实践项目。2025年寒假,全校选拔组建了75个学生团队,前往西部12个省区市,寻访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西政校友,率先启动“青年西部强国行暨西部校友寻访”专项调研,并形成《青年西部强国行》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西政校友的个体命运,更在于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折射出西政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应答。

杨1.png

采访视频画面

“咔嚓——”车轮在雪地里又一次空转,溅起的碎雪扑在众人脸上。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法院警车深陷雪坑,引擎的轰鸣惊起了远处的耗牛。引绳被一次次扯断,众人的双手已经被冻的通红,最终在一位当地牧民的帮助下警车才脱离险境。

采访团队和法院工作人员雪中推车

采访的第一天,我们便感受到了这片雪域高原的威力,也昭示着我们此次的采访必将惊心动魄且丰富多彩。

鸿鹄志远 骏马平川

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杨小花和很多西政学子一样,怀揣着对法学的热忱和向往来到了西南政法大学。

在西政的四年,杨小花受到了浓厚法学氛围的熏陶,并从老师讲述的案例和社会的新闻报道中,发现有很多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仍然停滞不前。自此,想推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的思想在她心中悄然萌芽。接受四年的法律教育后,杨小花明白自己应当在国家的法治理念普及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不负当初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也不负自己学习法律的初衷。

色达县城局域图

生于四川,长于四川,杨小花想留在自己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改善当地的法律环境;而四川和西藏交界处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以宗教习俗代替法律的现象普遍存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法治思想的发展,急需法律人才来解决这一困境,因此川西地区成为了杨小花毕业后的首选。

法治迈步 色达跃升

初来色达时,语言的不通、观念风俗的不同成为了杨小花日常工作的主要困难。但是,万事开头难,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色达这个藏牧民聚集、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的地方,为法律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杨小花工作地:色达县人民法院

语言不通,杨小花便主动学习藏语,向当地藏族同事请教,从最基础的日常用语学起。在一次次与藏民的交谈中,她的藏语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一开始对藏语的一窍不通到现在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贡卡姆桑(你好)”、“托切那(谢谢)”、“卡里沛(再见)”。

色达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遇到问题时倾向于使用当地的风俗习惯解决,而不是向法院寻求帮助。“婚姻案件是当地最主要的问题”,杨小花说。由于当地的风俗,婚姻乱象普遍存在,一妻多夫和走婚是藏族集聚区独特的婚姻制度,兄弟共娶一妻现象也十分常见,这使很多孩子无法确定自己的亲生父亲。当地没有专门的亲子鉴定机构,且色达县位置偏僻,亲子鉴定工作需要经过多次转接才能被镇上的专业鉴定机构接收,因此亲子争议案件的解决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杨小花走访贫困藏民家

为提高当地藏民的法律意识,杨小花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普法宣传。从进乡村到进学校再到每家每户,“法律七进”项目有序展开。无论严寒酷暑,她每月都会到藏民家中宣传法律知识,通过发放双语普法手册,并结合婚姻继承、草场纠纷等实际案例耐心解答藏民的疑问。在一次次的普法宣传中,当地的藏民明白了杨小花的良苦用心。当心灵的碰撞产生,语言的障碍就消弭了。

杨小花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地藏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有一部分人开始索要抚养费,非婚生子也开始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当地人民的观念实现了从“对法律的淡漠”到“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转变,而这一步杨小花走了十二年之久。“这或许是中国法治的一小步,但却是色达人民的一大步。”她笑着说道。

正义雪莲 法暖高原

在雪域高原的凛冽寒风中,“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如格桑花般绽放。2020年成立以来,甘孜州19支巾帼队伍带着国徽与法槌,将司法温暖播撒在牧区草场。她们既是威严的法官,又是牧民口中的“雪莲阿妈”,用五年时光诠释了法治的温度。无论是踏着齐膝积雪徒步送达文书,还是骑着牦牛穿越牧场巡回审判,她们让法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字,而是牧民们触手可及的守护。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她们用炽热的初心融化冰雪;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她们用坚定的脚步丈量正义。

采访团队与色达法院“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合影

杨小花就是“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的其中一员,不论是在小雪时节为色柯镇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送去法治温暖;还是心系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奔赴色塘、泥曲、色曲、色尔坝四个片区共10个乡镇开展收案点挂牌工作;亦或是每年对脑瘫患者小拉措的关心走访,其中都有她坚守正义的身影。

到达色达的第二天早上,得知“正义雪莲”团队要前往县城附近的帮扶对象家里,采访团队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深入了解“正义雪莲”团队对当地单亲家庭的帮扶机制。

小拉措与“正义雪莲”团队

“正义雪莲”团队在县城商场买了一些玩偶衣物和学习用具后,来到了县城边缘的一处房屋,这里便是小拉措的家。门口有几头牦牛正在吃草,小拉措的妈妈正在清洗农具。看到杨小花一行人到来,她熟练地和法院工作人员打着招呼,并用生疏的普通话招呼团队进屋坐。杨法官在与小拉措的母亲交谈中得知小拉措自出生以来就患有脑瘫,“正义雪莲”团队当即便与小拉措的家建立了特殊帮扶机制。

采访团队与小拉措合影

“正义雪莲”团队和小拉措家相识四载,每年都会走访了解小拉措家目前的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经济来源并帮助其解决困难。在此之前,小拉措经常缺衣少食,也难以接触到基础教育。临走时,小拉措母亲特地将自家的特产分给“正义雪莲”团队,感谢团队每年为小拉措送来学习和生活物资,让孩子拥有了快乐的童年。屋里陈列的画笔、书包、玩偶,携带着过往的记忆,伴随孩子成长。小拉措家只是众多藏区家庭的一个缩影,“正义雪莲”团队一直以来不懈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像小拉措这样的孩子面临的困境。

十二春秋 一生色达

从学校到法院、从学生到法律工作者的转变,书本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让杨小花在一开始感到茫然无措。但她没有因为茫然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认真研究以往的案件卷宗,积极请教法院的同事前辈,努力学习处理案件的工作流程。她的认真与付出让她从一开始处理案件需要翻阅法条,到现在成为当地法院的中坚力量。

“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为色柯镇寄宿制学校送去学习物品

山势起落,光景迤逦,如同色达县的蜿蜒山脉一样,十二年的光阴,早已让杨小花如雪莲花般绽放于这片雪域高原,也深深扎根在了色达人民的心中。

当被问到是否有离开色达县谋求发展的想法时,杨小花说:“我已经在色达扎根十二年,每当我用法律帮助藏民解决一个个矛盾时,留在这片土地的想法便愈加强烈。当地人民的热情使我感受到了与这片土地的羁绊,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更是我留在这片土地的动力。”近年来,尽管有西部鼓励政策,一些新鲜血液开始进入色达,但是年轻人却不愿扎根于这片土地,使得色达缺少长久的人才。“这更需要我这样的人留下来帮助当地的人民,看着这片土地上的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杨小花十二年的坚守最终变成了与色达这片土地的根系相连,这片土地每一次的脉动,都牵系着一个灵魂的呼吸。

杨小花与采访团队雪中合影

博学厚德 薪火育青

从石瓦坡的青涩学生到色达的成熟法官,她褪去的只有年少的懵懂,留下的是对法律的满腔抱负。十几年来,杨小花从未忘记西政“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并将其贯彻到处理的每一个案件当中。“博学笃行”指引她在高原深处探寻正义的路径,每一次翻山越岭的巡回审判,都是对法律信仰的丈量;“厚德重法”融入她的审判智慧,在每一个裁判文书的字里行间,既有恪守法律的刚健法度,又有传递人文关怀的脉脉暖意。

杨小花参加庭审

在告别之际,杨小花感慨道:“感谢你们跨越千里的到来,为了千万西政学子中我这么普通的一个人。我也非常感谢在西政的那几年,西政对我的启蒙与教导,是我人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融入我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受益匪浅。不论未来如何,我都会尽我所能去办好每一个案件,不愧学法之路!希望西政的学子在未来的法律生涯中一帆风顺,活出自己的精彩!同时也欢迎你们来到西部,在奋斗中挥洒青春的汗水,书写人生的华章!”

杨小花和采访团队合影

西政精神,历久弥新。正因为有像杨小花这样的西政学子不断投身于西部建设,将法律的种子带往西部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人民的心中,西政学子厚德重法的精神才能遍满中国大地,开出永不凋零之花。

结 语

国徽在纷飞大雪中依然闪耀,法槌在呼啸狂风中始终铿锵,海拔可以标注高度,但唯有精神能触碰苍穹。在雪域高原上,杨小花等一代代西政学子用信仰丈量正义的尺度,向人们彰示法治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糌粑般实在的温暖,是雪莲般纯净的坚守。愿更多心怀远方的青年人,如雪莲般在高原扎根,在经幡飘扬处,走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