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行·中国心丨④ 以青春担当助力文化传承

西政网讯(记者 谭玉娇)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西南政法大学紧扣时代所需,在法治人才培养与法治理论研究中取得卓越成果,形成了宣讲育人的特色和宣讲矩阵体系。为展现西政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西南政法大学开展“青年行·中国心——讲好新时代伟大变革故事”暑期宣讲主题实践暨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之声讲好新时代中国伟大变革故事。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青年一代作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既是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更是文化新生的推动者。

这个暑假,让我们跟随西政学子走进社区、扎根乡村、融入课堂,看他们如何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书写一份彰显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答卷”——这既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主动传承,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教育实践课。

校团委:非遗鼓乐“响”乡村

团队合照.jpg

西南政法大学小河锣鼓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

2.jpg

团队表演现场

“冬冬龙冬一龙冬”,在渝北乡村文化广场上,西南政法大学小河锣鼓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成员们摆开乐器阵仗,一群年轻的面孔,敲锣打鼓,摇头振臂……台下观众连连拍手叫好。7月9日至11日,小河锣鼓队伍在统景镇、大湾镇、大盛镇三站乡村开展了多场田野学习座谈和汇报表演,以“组合技”推动非遗故事与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

这个由大鼓、小鼓、铙钹、锣、唢呐、电吹管组成的非遗班子不仅着眼于小河锣鼓的研究、创作、培训、宣传,更致力于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实践活动中,团队面向乡土、寻根习艺为目标,向会技艺、有窍门的老师傅问门道,扎实非遗技艺基本功,使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代际和技艺难题的阻隔。汇演结束后,小河锣鼓队伍将回到校园,继续写好非遗传承的“田野论文”。

民商法学院:墨韵书香传文脉

团队合照.jpg

 “青声说法,语润童心”实践团

4.jpg

团队成员教小朋友练习书法

7月8日至17日,民商法学院 “青声说法,语润童心”社会实践团队的10名师生赴重庆市黔江区城南街道青坪社区,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团队精心设计了7天结构化主题课程,采用“推普+”模式,将语言学习与法治教育、文化传承、兴趣培养深度融合。

在“汉字流变:穿越时空的书法之美”课程中,团队成员从结绳记事的古老智慧讲到仓颉造字的神话传奇,让孩子们通过甲骨文“猜猜猜”游戏认识了“车、米、星、家”等字的演变历程;书法体验环节,孩子们在成员帮助下完成了第一幅书法作品。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写的“家”字,兴奋地说:“老师,你看!这是我写的‘家’,原来写字也可以这么有趣!”;“国安小课堂——安泽文华”特色课程上,团队紧扣 “文化安全”核心,通过理论阐释、成语解码与非遗剪纸体验“多管齐下”,让非遗技艺成为儿童触摸文化根脉的生动媒介。

经济学院:红韵非遗砺精神

团队合照.png

“红遗经彩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

3.png

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彩扎技艺

7月10日至12日,经济学院“红遗经彩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赴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开展实践活动。在“古城县衙”,团队成员们开展了一场题为“寻廉脉”的廉洁教育宣讲,结合案例阐述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意义,让在场者深刻感受到廉洁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湖广会馆、文庙及龙灯工坊,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川剧、龙舞、彩扎等非遗技艺。一位非遗传承人表示:“其实很多年轻人体验一次就会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我们非常欢迎像实践团一样的青年学子走进非遗文化现场,从了解走向热爱。”

循着红色足迹,团队来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深刻体会邱少云烈士在苦难中淬炼的坚韧与担当,以及他为整体战斗胜利,始终严守纪律的精神。实践团负责人钟朝丽表示,“活动虽然结束,但使命永担在肩,团队将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撰写调研报告,为安居镇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智慧,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经济协同发展,让红色精神与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文明润乡风

团队合照.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调研宣讲团

3.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院)“星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现场

7月9日至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33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续深入观察、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取得历史性、变革性成效,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带着对“回答习近平总书记之问”的思考,走进川渝高竹新区、渝北区金刚村、重庆规划展览馆等地,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伟大抗战精神研究等角度开展实践活动。

以志愿薪火点燃乡村文明新希望。在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院)“星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商爱玲教授、金刚村党总支副书记莫均翠共同为服务队授旗,希望通过校地协同激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动能。授旗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举办了“送非遗文化进乡村”活动,邀请到非遗传承人陈子霞老师,带着村里老小制作面塑作品,感受传统技艺与乡村文明碰撞。

新闻传播学院:红色文化沁爱国

新闻传播学院.jpg

“立格铸魂・海南法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1.jpg

团队成员产出宣传视频

7月4日至8日,新闻传播学院“立格铸魂・海南法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到海南海口市、琼海市等地,通过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夏令营与法治论坛、参观红色教育文化基地、调研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果等活动,深刻体悟革命精神与法治建设的融合,在琼岛热土上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陈列着的珍贵文物与图片生动再现了103名女战士的光辉战斗历程。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女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畏艰险的坚定信念与大无畏精神,更加坚定了在行动中报效祖国的决心。

团队还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展览,了解国家海洋战略与事业发展,深化了“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团队通过理论研讨、红色教育、国情调研等实践,增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厚植爱国情怀。活动期间,实践团产出10余篇新闻稿件、5条短视频及多篇调研报告初稿,从青年视角为海南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与法治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与建议。

今年暑假,西南政法大学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统领,共组建国家级、市级“三下乡”重点团队近20支,校级分队近百支,累计3000余名学子奔赴十余个省区市,通过专题调研、政策宣讲、社会观察等形式,在“青年行·中国心”实践中生动讲述新时代伟大变革故事。

从乡村广场的非遗鼓乐到社区课堂的墨韵书香,从红色故地的精神洗礼到南海之滨的爱国传承——西政学子正以专业为基、以文化为帆,将法治精神融入文化传承,在行走中国大地的躬身力行中展现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传承文化、心怀家国的青春担当。